这下好了,美国人开始怀疑人生:“我们天天封锁、天天断供,结果你居然搞出个我们没封到的物种?” (信息来源:北京大学官网——换道超车!低功耗二维环栅晶体管问世,为中国芯再添“新质”动力——专访化学学院彭海琳研究团队) 最近国内冒出一种“无硅芯片”的新技术,新闻里说得天花乱坠,好像我们一下子成了芯片界的NumberOne,把英特尔、台积电这些大佬都给比下去了。先别急着高兴,我们得好好想想:这到底是科技进步的新路子,还只是空想?这个所谓的“无硅”技术,实际上是怎么回事?里面有没有什么我们没注意到的地方? 中国北大团队在硒氧化铋材料研究上取得的进展,无疑给芯片制造开辟了一条新路。不过,从实验室成果到实际应用,中间还有很长的路要走。硒氧化铋的电子移动速度很快,这是它的优点,但要大规模生产芯片,还得看它是否足够稳定、质量是否均匀,以及性能是否可靠。这些关键问题都需要在量产条件下进行验证,才能确定它是否真正具备商业价值,目前一切还很难说。 不仅如此,从芯片设计到生产制造、封装以及最终的测试,基于硅的芯片已经建立起一套非常成熟的产业链,各种环节配合紧密。而无硅芯片的产业链几乎是完全空白,所有环节都需要从头摸索,难度可想而知。另外,就算无硅芯片可以利用现有的硅芯片生产线来完成70%的工序,剩余的30%也可能成为新的技术瓶颈,更何况无硅芯片领域还面临着专业技术人才极度匮乏的现实困境。 新材料研发的道路从来充满挑战。过去备受瞩目的石墨烯和碳纳米管,最终也没能实现当初的设想,它们的经历值得我们认真反思。良品率、散热效果,以及能否与现有生产技术顺利衔接,这些问题都是无硅芯片发展道路上必须克服的巨大难题。 无硅芯片如果解决不了成本过高、散热不良、制造工艺难以匹配等问题,就只能停留在实验室里,无法真正推向市场应用,难以实现量产普及。 很多人都在说无硅芯片,好像硅基芯片已经不行了。但实际上,硅基芯片仍然很有潜力,它还在不停地进步。比如,晶体管结构从FinFET升级到GAAFET,就好像盖房子从平房变成了小别墅。再比如,芯片封装从2D变成3D,再发展到Chiplet,就像搭积木一样,把不同的功能模块组合在一起。这些新方法都让硅基芯片在性能和价格上能做得更好,提升空间还很大。 所以,对于无硅芯片,我们需要用更实际的眼光去看待它。它就像一种技术上的备用方案,万一硅基芯片遇到发展难题,我们还有PlanB。另外,在一些特殊的地方,例如特别恶劣的环境下,无硅芯片能更好地发挥作用,帮助我们做出更有特色的产品,从而赢得市场。更重要的是,发展无硅芯片能够减少我们对硅基芯片的过度依赖,让整个产业链更加安全可靠。 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就能放慢硅基芯片的研发脚步。实际上,我们更应该加大力度投入到新材料和新工艺的基础研究中去,多培养芯片设计、制造以及材料等方面的专业人才,同时加强国际合作,共同努力推动芯片技术的进步和发展。这样才能确保我们在未来的科技竞争中占据优势。 “无硅芯片”的出现,为中国芯片产业突破困境提供了一种新思路,但绝非快速成功的简单方法。中国芯片产业的真正崛起,需要我们立足实际,承认并正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克服急于求成的心理,坚持不懈地努力研发和创新。 与其寄希望于通过取巧的方式实现快速赶超,不如静下心来,扎实提升自身技术实力,一步一个脚印地稳健发展,最终实现产业的自主可控。那么,你认为中国芯片产业的未来,究竟在哪里?
嘿,中美芯片大战,日本竟惊爆大秘密!美国拿尖端芯片死咬中国,中国却凭成熟芯片搅乱
【1评论】【7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