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时上海家庭中的“西餐”制作

横马路加竖马路 2025-04-18 17:13:33
1866年高第丕夫人,编著了中国最早的一本介绍西方饮食烹饪方法的书 《造洋饭书》由上海美华书馆出版,书中介绍了267种经典西餐菜点品种。 上海开埠后,上海家庭也开始学习西餐的烹饪方法。 比如家庭版咖喱鸡的煮法,“先将乳油即黄油,如无,猪油也可。三盎司(一盎司合半两多许)放在锅内煮溶,再放薄片洋葱一磅,洋番薯(土豆)切片亦可。炒成淡棕色,加一汤匙半的咖喱粉,或咖喱糊,一同调和,(咖喱,西式杂货店或广东杂货店有售)然后将鸡肉放人,搅拌十五分钟,须勿使其焦,再加一品脱(一品脱合约半升)盐水,乃将锅盖盖上,煮十分钟即可食”。 《郑孝胥日记》中记载1909年8月17日,“夜,令傅生祥试作西餐,家人来食,甚好”。1918年出版的《妇女杂志》上也刊登了西餐食谱,文章介绍了熏火鸡、煎鹅、可口糕、四多饼、姜饼、果饼的原料以及制作方法。 作家姚克明先生出生在上海,小时候父母常带他去吃俄式西餐,他觉得好吃,至今难忘,所以也学着做俄式西餐。自制罗宋汤,懂得番茄酱要先入油锅,吊出艳丽的红油来。用来替代俄式罗宋汤里的红菜头吊色,这也算上海人的创新吧。 当时上海人在家中宴客也有西餐式样的,如孙宝瑄《忘山庐日记》中记载:1898年11月13日,“于忘山庐中设长案,置饼果花橘,如西餐式,待雅集诸同志”。也有些家庭在布置上模仿,设置大菜间,如小说《歇浦潮》中商人钱如海死后,其伙计汪鸣乾为钱的妻子薛氏租屋居住,就把客堂布置成西餐间的样子,“客堂中鸣乾取巧,不用中国摆式,却照外国西餐间的陈设,中间一张大菜台,两旁六把圆椅,桌上雪白的台布,中间放两只花瓶,靠里一张山扒台,左右两面画镜,屏门上涂白油漆,比之寻常用字画单条省费不少。而且精雅宜人,一点儿不落俗套”。 80、90年代上海家庭的小孩,大多都有过拌鸡蛋黄做色拉酱,敲饼干屑当面包粉的经历。也有过家庭版罗宋汤、土豆红肠色拉,炸猪排,肉糜鸡蛋吐司的美味记忆。 图一:影后胡蝶西餐家宴 图二:晚清上海的餐桌 图三:30年代上海富裕家庭的餐桌 图四、五:《造洋饭书》及书中的咖啡制作 图六:晚清的家庭寿宴 图七至八:民国的家庭寿宴 图九:西式的家宴 海上旧景 上海简单生活史 霓虹琐记 历史老照片 家里会做西餐吗?

0 阅读:3
横马路加竖马路

横马路加竖马路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