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5年,西安一老农挖地基,挖出一条大蛇,老农刚要将它铲为两段,却发现这蛇一动不动!

英雄侠义 2025-07-02 15:52:01

老农挖地基惊现青铜龙,意外开启文物保护佳话

1975 年,西安南郊草场坡村,55 岁的王德柱在自家宅基地挖地基时,铁锹意外撞到硬物。他本以为是石头,蹲下仔细查看,却惊呆了:一条两米多长的青铜龙映入眼帘。这条龙通体青黑,龙身盘曲,鳞片密布,龙须清晰,精美绝伦。王德柱叫来邻居张建国一同查看,两人将这重达 30 多斤的金属铸造品搬回家暂存。

村里老人见状,猜测这可能是 “镇宅龙”,建议上交国家。王德柱和张建国听从建议,三天后用板车将青铜龙送到西安市文物管理处。文物专家一看便知这是珍贵文物,其龙眼镶嵌的琉璃完好无损,在唐代青铜器中极为罕见。经鉴定,这是唐代中期皇室祭祀用品,采用失蜡法铸造,工艺精湛,龙身纹饰与唐大明宫遗址出土的瓦当龙纹高度吻合,龙爪为四趾,符合唐代宫廷器物特征。

王德柱因上交文物获得 50 元奖励,相当于他半年的工分收入。他用这笔钱买了盖房的木料,剩下的给即将出生的孙子打了银锁。这一举动在村里引起轰动,掀起了一股保护文物的热潮。这件青铜龙入藏陕西历史博物馆后,成为镇馆之宝。文物刚入馆时有多处断裂,专家用传统锡焊工艺耗时八个月才修复完成。2002 年,它被列入首批禁止出境展览文物名录,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以草场坡为中心的三公里范围内,后续发现唐代遗址 12 处,出土文物 300 余件。考古专家推测这一带可能是唐代祭天仪式的重要场所,青铜龙的发现为研究长安城郊礼制建筑提供了重要线索。

王德柱生前常说:“地底下睡着老祖宗的宝贝,咱们既要好好保护,更要把故事传下去。” 他的长孙王建军现在是村支书,村里至今保留着当年运送文物的板车,老宅地基处立有文物保护碑。这条青铜龙每年吸引超百万游客参观,复制品曾在日本、法国、美国等国展出。博物馆已完成其 1:1 高精度数字模型建立,成为文物数字化保护的示范案例。

改革开放以来,陕西境内经群众发现并上交的重要文物达 3700 余件,其中等级文物超过 800 件。王德柱的故事激励着更多人参与文物保护,这种朴实的文物保护意识正是千年古都文化传承的生动体现。2023 年,西安市将草场坡唐代遗址纳入 “博物馆之城” 建设规划,计划建设遗址展示中心。一个农民的偶然发现,最终成就了一段文物保护的佳话,也让这件唐代珍宝重新绽放光彩。

0 阅读:0
英雄侠义

英雄侠义

学点课外知识,更好闯荡江湖,点关注,不迷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