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3年,陕西宝鸡一场暴雨冲垮村民陈堆家的后院,一件满身铜锈的青铜器意外现身。当时谁也没想到,这件被当粮仓、老鼠窝的“破铜”,日后竟成了国宝级文物“何尊”。
两年后,陈家因生活困难,将它当废铜卖给了废品站。幸运的是,宝鸡市博物馆工作人员佟太放在废品站“淘宝”时,一眼看出这件青铜器造型不凡,及时上报,才让它逃过了被熔毁的命运。
然而,由于器身布满铜绿,内壁被锈蚀和泥土封死,何尊在博物馆里默默无闻地躺了十年,直到1975年,国家文物局挑选文物赴日展览,它被送往北京,由青铜器泰斗马承源先生鉴定。
马承源在检查时发现,这件铜尊底部异常厚重,内壁似乎藏有秘密。他伸手一摸,果然发现凹凸不平的铭文。经过小心清理,122个古文字重见天日,其中“宅兹中国”四字,更是首次出现“中国”一词的实物证据,震惊了整个考古界!
从此,何尊身价倍增,成为宝鸡青铜器博物院的镇馆之宝。它从废品站到博物馆的坎坷经历,见证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底蕴,也提醒我们:真正的国宝,或许就在不经意间被发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