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毛主席病逝后,北京一中学生哭着跑到班主任办公室:“老师,我外公去世了,我要请假!”得知中学生的身份后,老师一把将他搂在怀里…… 1976年9月9日,毛主席去世的消息传开后,北京一中的学生们都懵了。学校操场上,大家站得整整齐齐,听校长宣布这个噩耗。那一刻,没人说话,只有低低的哭声。毛主席是那个年代的精神支柱,他的离开让每个人的心都揪着。孔继宁也在人群里,表面上和其他同学没啥两样,但内心的波澜只有他自己知道。 孔继宁是毛主席的外孙,母亲李敏是毛主席的女儿,父亲叫孔令华。他从小在北京长大,但从不张扬自己的身份。在北京一中读书时,他就是个普通学生,成绩不错,性格低调,老师和同学都没啥特别印象。直到毛主席去世那天,他的情绪绷不住了,才让大家知道他和毛主席的关系。 孔继宁的低调不是天生的,是家里教出来的。父母李敏和孔令华一直让他过普通人的日子。1963年,他们一家搬出中南海,住进北京一个小胡同的平房里。家里东西少得可怜,连厨房都是公用的。父母从没抱怨过,反而告诉他:“你是毛主席的后代,但得靠自己。”这种教育让他从小就明白,不能靠家世吃饭。 在北京一中,孔继宁跟其他学生没啥区别。每天按时上课,认真做作业,课后跟同学聊聊天,打打球。老师觉得他挺踏实,但不爱出风头。同学也不知道他的背景,只当他是个普通哥们儿。毛主席去世后,他的身份暴露了,大家开始有点好奇,但他还是尽量保持低调,不想被特殊对待。 1979年,孔继宁考进南京国际关系学院英语系。大学里,他还是那副老样子,不爱显摆,努力学好专业。毕业后,他进了解放军总参谋部,后来还被派到中国驻巴基斯坦和英国大使馆工作,干了8年助理武官。他工作认真,但从不拿家世说事儿,全凭自己本事赢得尊重。 1997年,孔继宁为了照顾母亲,转业回了北京。他没挑轻松的岗位,而是自己创业,开了家公司。有人想给他开后门,他都谢绝了。创业路上困难不少,但他靠着在军队里磨出来的韧劲,一步步站稳了脚跟。公司规模不大,但他干得踏实,也算为社会出了点力。 2001年,孔继宁和母亲李敏一块儿搞了个“民族精神与中国发展研究中心”,研究和宣传毛泽东思想。2002年,他在深圳开了分支机构。2006年,他又跟中国青少年基金会合作,弄了个“东方昆仑公益基金”,还推动了乡镇卫生院的救助项目。他做这些事儿,不为名利,就是想为社会做点贡献。 孔继宁完全可以靠家世过得更轻松,但他没这么干。他选择读书、参军、创业、做公益,一步步走得很扎实。这不仅是对外公精神的传承,也是对自己人生的交代。他用行动告诉大家,身份是啥不重要,关键是你想成为啥样的人。
1976年,毛主席病逝后,北京一中学生哭着跑到班主任办公室:“老师,我外公去世了
文山聊武器
2025-07-15 19:24:50
0
阅读: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