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他是四川大“毒枭”,却良心带货,每月贩毒160斤,被抓后警察竟发现他卖的都是冰糖,他凭借买一个送半斤的活动,不仅一度卷死全国的毒贩,甚至还受到了民警的高度赞扬,他就是被称为一代枭雄“糖太宗的罗金成! 罗金成,1986年出生在四川绵阳一户普通农家,家里四口人,父母靠种地为生,日子过得紧巴巴。他排行老二,性格闷,不爱说话,读书也不咋地,高中没念完就辍学,背着包去了成都打工。他干过工地搬砖,餐馆跑堂,活儿杂,收入低,生活晃晃悠悠。 2010年,他在成都街头跟人起了争执,因私藏枪支被抓,判了10个月。出狱后,他借了点钱,在成都开了家小超市,卖点零食日用品,生意还行,忙起来一天能赚几百块。 可惜好景不长,2023年疫情一来,超市撑不下去了,欠了一屁股债,他只能灰溜溜回绵阳老家,租了个破出租屋,靠打零工混日子。那会儿,他38岁,生活跌到谷底,兜里没钱,未来也没啥盼头。 在成都开超市那几年,罗金成常看到附近有个美沙酮治疗点,门口总有形形色色的人。他留心观察,发现这些人花钱买毒品,眼都不眨。 这事儿在他脑子里扎了根。超市倒闭后,他琢磨着怎么搞钱,想到这些瘾君子舍得花大价钱,又不敢报警,简直是完美的“客户”。 2024年初,他开始策划一门“生意”,用冰糖冒充毒品,专门坑那些想买货的人。这主意听起来离谱,但罗金成干得有模有样。 他租了个小地下室,买来成袋的冰糖和明矾,还弄了台二手热封机。他把冰糖磨成细粉,掺点明矾调颜色,偶尔加点茶叶末掩盖气味,装进食品级塑料袋,封得严严实实,袋子上还印了英文标签和假批号,乍一看跟真毒品似的。 他在社交平台上注册一堆小号,起名叫“川货批发”或者“高纯货源”,简介里写“量大优惠,买一送半斤”,专门在深夜发暗语信息,钓那些瘾君子上钩。 有人私信问货,他就要求先转账,钱到手后寄出“货”,然后立马拉黑对方。从2024年3月到10月,他一共骗了87个人,卷走42万块,买家遍布四川、重庆、贵州。单笔交易少则2000元,多则上万,平均每月寄出160斤“毒品”。 他的“生意”套路简单但管用。瘾君子们收到包裹,看到白色粉末和专业包装,以为真买到货了。有人甚至准备吸食,才发现不对劲。 比如有个32岁的重庆男人小李,戒毒两年,偶尔还想复吸。他刷到罗金成的广告,标价便宜还有赠品,脑子一热转了5000块。 几天后收到包裹,打开一看,粉末包装得像模像样,可闻着有股甜味,点火一烧,化成糖浆。小李气得不行,但因为自己身份敏感,拖了一个月才敢报警。像小李这样上当的人不在少数,大多有吸毒前科,怕报警暴露自己,只能吃哑巴亏。 罗金成的“买一送半斤”活动特别狠,价格压得低,搞得不少真毒贩的生意都黄了。网上甚至有人调侃他“卷死全国毒贩”,还得了个“糖太宗”的外号。警方接到报案后,2024年8月开始调查,刑侦支队顺着网络痕迹和快递记录,很快锁定了罗金成。 10月15日凌晨,特警突袭他的出租屋,查获40公斤“毒品”,全是冰糖和明矾,只找到0.4克真毒品,是他自己留着用的。电脑里还有个Excel表格,密密麻麻记了每笔交易的细节。 审讯时,罗金成交代,他就是看中了瘾君子不敢报警的弱点,才干这事儿。他还狡辩,说自己卖假货没害人,反而让买家远离真毒品。 可警方不吃这套,刑侦支队队长张明说,他的行为不仅骗钱,还可能刺激瘾君子去找真毒品,危害更大。查下来,罗金成不构成贩毒罪,但诈骗金额巨大,够得上诈骗罪。 警方顺藤摸瓜,联系到87名受害者,很多人还在戒毒阶段,生活本来就艰难,被骗后更是雪上加霜。2024年12月,绵阳市中级人民法院开庭审理。 公诉人列出证据,指出罗金成专门挑戒毒人员下手,手段恶劣,社会影响烂透了。辩护律师说他认罪态度好,还退了部分钱,想争取轻判。 法院最后判他诈骗罪,五年半有期徒刑,外加10万罚金。判决书里还提到,这案子暴露了戒毒人员回归社会的难处,得靠社会多帮忙。罗金成被押进监狱,“糖太宗”的名号成了笑谈。
2024年他是四川大“毒枭”,却良心带货,每月贩毒160斤,被抓后警察竟发现他卖
诸葛利剑
2025-07-18 14:14:23
0
阅读: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