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不需要你,有能耐你去中国啊!”2016 年,一名美国专家被军方排挤,他一怒之下就来到中国,未曾想,一年后,他带领研发出举世瞩目的科技成果,美国肠子都悔青了。 大卫·布拉迪,1962年出生在伊利诺伊州,芝加哥郊区长大的普通人,从小就对拆解东西着迷,家里的收音机、电视机没少遭他毒手。 上了麻省理工学院,专攻光学工程,博士期间泡在实验室,研究昆虫复眼咋能看得那么清楚。2001年,他在《光学快报》发论文,提出用多镜头阵列搞高像素成像,学术圈直接炸了锅,觉得这想法太超前。 2012年,他真在麻省理工实验室整出个十亿像素相机原型机,能在几公里外看清车牌号,美国军方一看,立马砸了2000万美元,要他把这技术弄到战场上。布拉迪不光想着打仗,还琢磨着这玩意儿能用在医院、机场,甚至城市监控上。 可这原型机问题一大堆,200公斤重,跟个冰箱似的,电池两小时就歇菜,夏天一热就宕机。军方嫌这东西不实用,2015年直接把项目砍了。 布拉迪拿着厚厚一叠计划书,在五角大楼被高层数落一通,说他这设备就是实验室玩具,没实战价值。有人还阴阳怪气,让他去中国试试运气。布拉迪气得不行,但也知道在美国没戏了,项目没钱没支持,团队都快散了。 2016年初,布拉迪带着原型机去拉斯维加斯参加消费电子展,设备虽然不完美,但还是吸引了不少眼球。 江苏昆山一家公司的老板王惠东,斯坦福博士出身,盯着设备看了半天,提出用微通道液冷和石墨烯材料,能把体积和散热问题解决大半,还递了张名片,邀请布拉迪去昆山看看。 布拉迪本来半信半疑,但去了昆山后傻眼了:2000平米实验室免费给,1.2亿研发预算直接到位,知识产权归属随便谈,效率高得吓人,从申请到实验室建好才47天,设备采购一周搞定。反观他在美国,申请个50万美金的仪器,审批都能拖八个月。 布拉迪带着七个核心队员,2016年4月在昆山扎下根。实验室一开张,团队就铆足劲干,散热系统从老掉牙的铜管风冷换成3D打印的微型液冷管道,效率直接翻了四倍。机 身用上航空铝材和碳纤维,重量从200公斤降到12公斤,跟个大号背包差不多。图像算法也重写了一遍,用AI芯片搞并行计算,功耗砍了七成。整个团队没日没夜地干,测试数据一改再改,硬是把所有问题都抠干净了。 2017年9月,改进的相机在昆山试验场亮相,能在3.2公里外看清报纸上的小字,精度高到0.01弧秒,体积缩到行李箱大小,续航拉到8小时。 这技术一出,立马火了。2018年,央视春晚找上门,要用这相机拍4万人体育场的全景画面,效果好得连观众席上谁在吃爆米花都能看清。 海康威视直接签了三年独家授权,把技术用在城市监控上,全国的天网系统清晰度蹭蹭往上涨。中国中车也买了50套设备,装在高铁上巡检接触网,效率比人工高了好几倍。 这相机不光在安防火了,还在航空、医疗领域开了花,国内企业排着队来合作。2019年,美国军方坐不住了,派了个五人小组飞到昆山,带着三倍年薪的条件,想把布拉迪挖回去。 布拉迪看看实验室里忙碌的团队和堆满设备的实验台,直接谢绝了。他在昆山找到了事业的根,团队干劲足,资源给得够,技术迭代快得飞起。 2020年,他的团队又推出一款更小巧的相机,装在无人机上,能实时监测输电线路和桥梁,昆山高新区还给扩建了个1000平米的测试中心。布拉迪在昆山买了套公寓,阳台摆上几盆绿植,彻底在这儿安了家。
“美国不需要你,有能耐你去中国啊!”2016年,一名美国专家被军方排挤,他一怒
诸葛利剑
2025-07-18 14:14:24
0
阅读: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