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15日专门刊发了徐海东的著名“三问”,可谓振聋发聩。在大连期间,不断有部下去看望老首长,但每次见了面,徐海东大将就三句话,有多少人能在这灵魂三拷问中过关呢?而又有多少人根本经不起这“三问”,哪怕一问呢? 徐海东1895年出生在湖北黄陂一个穷苦窑工家庭,家里泥墙草顶,日子过得紧巴巴。他13岁就扛起烧窑的重活,手上磨出厚厚的茧子,尝尽了底层生活的苦。1925年,他走了几十里路到武昌,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一头扎进革命的洪流。红军时期,他在鄂豫皖苏区带兵打仗,冲锋陷阵,九次负伤,左腿落了残疾。长征路上,他领着部队在荒山野岭突围,护着主力部队杀出重围,立下大功。抗战中,他在八路军115师拼死作战,身负重伤还咬牙指挥。新中国成立后,他因为早年积劳成疾,身体越来越差,1955年授大将军衔后,住进大连疗养院休养。即便身居高位,他从不搞特殊,家里摆设简单得像普通老百姓,子女找工作他也从不开口托关系。 徐海东在大连疗养的日子,身体虽然不行了,但脑子清醒得很。他住的疗养院简陋,屋里就一张木床、一张桌子,几把椅子,没一点多余的装饰。他有个习惯,不管谁来看他,老战友也好,年轻部下也罢,坐下没几分钟,他准会抛出那三句让人心里一紧的问题:政治上犯没犯错误?经济上有没有多吃多占?生活上有没有和老婆离婚?这三问像三把尺子,量得人心里发毛,谁也别想蒙混过关。 这三问可不是随便问问。政治上犯没犯错误,说的就是对党忠诚不忠诚。徐海东一辈子跟着党走,九死一生,革命的信念在他心里比命还重。他最看不得有人背离信仰,搞小动作,弄小圈子。每次问这话,他眼睛盯着人,像能看透对方有没有说真话。经济上多吃多占没有,这问的是清廉。徐海东自己穷了一辈子,革命成功后也没想过占公家便宜。他家里的日子过得紧巴巴,连个像样的家具都没有,子女的工作他从不插手,怕的就是沾上特权的边。生活上和老婆离婚没有,这问的是个人品德。他觉得一个党员干部,连家庭都搞不好,谈什么为人民服务?他对这事看得特别重,甚至亲手写信劝过部下和老婆好好过日子。 这些问题听着简单,但答起来可没那么容易。来探望的人,肩上扛着军衔,胸前挂着勋章,可面对这三问,谁也不敢打包票说自己一点问题没有。有人回答得顺溜,徐海东就点点头,脸上露出点笑,继续聊别的。有人支支吾吾,答得含糊,他就不吭声,盯着对方看,直到把人看得低头为止。据说有些人听说他这习惯,干脆找借口不来了,怕自己答不上来丢面子。徐海东也不强求,只是默默记下这些人的名字,回头再也不提。 这三问可不只是问问就算了,它背后是徐海东一辈子的坚持。他从窑工到大将,吃的苦比谁都多,受的伤比谁都重,但他从没想过用手中的权力换点舒服日子。他问部下,也是问自己,革命的初心能不能守住,党员干部的底线能不能保住。那个年代,物质匮乏,诱惑也不少,有人想着法子钻空子,占点小便宜,徐海东的这三问就像一盆冷水,把人浇醒了。他不光问,还真会追着查,要是发现谁在经济上动了歪心思,他会直接让人回去整改,绝不留情面。 这三问传开后,成了军队和地方干部圈子里的一段传奇。很多人来之前都会掰着手指头想想,自己这几条能不能过关。有的老战友来了,带点海鲜水果,想表示心意,徐海东一概不收,摆摆手说留给你家孩子吃,先把问题答了再说。时间长了,这三问不只是徐海东的习惯,更成了一种标杆,提醒着大家,党员干部得活得清清白白,经得起考验。 徐海东的身体越来越差,咳嗽得厉害,腿脚也不利索,可他从没停下这三问。每次问完,他要是觉得对方答得实诚,就会让人把桌子上的茶壶拿过来,亲自给来人倒杯热水,聊聊当年的战斗故事。要是答得不痛快,他就沉默着,让人自己回去琢磨。这三问不只是对他人的要求,也是他对自己一生的总结。他用这三问,把革命者的风骨刻在了每个来访者的心里。 后续发展与人物结局结尾 徐海东晚年病痛缠身,腿脚不便,连下床都得人扶着。他还是坚持看报,关心国家大事,床头堆满了剪下来的报纸。1960年代末,他拄着拐杖,颤颤巍巍给老战友写信,字迹歪斜但工整,句句叮嘱要守住清廉。1970年3月25日,他在郑州去世,享年75岁。
1945年,一支部队被数以万计的敌人包围,孤立无援的他们凭借着指挥员的机敏成功突
【6评论】【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