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0年,重庆36岁光棍捡到了一个女婴,不舍吃不舍喝把女孩养大,谁知道,养女成年后,光棍父亲说:“我把你养大不是让你养我的,你得有自己的人生。”养女走投无路,只好求助电视台![凝视] 1990年冬天,重庆街头,36岁的建筑工人邓和平遇到了一个被遗弃的女婴,当时他月工资800元,家中有瘫痪的父亲、患病的母亲和智力残疾的弟弟。尽管经济压力巨大,邓和平还是决定收养这个孩子。 邓和平给女婴取名邓雪凤,为了养活这个孩子,他戒掉了抽烟的习惯,白天在工地干活,晚上到餐馆刷盘子。工友们建议他把孩子送到孤儿院,邓和平拒绝了:“她叫我爸爸,我就是她爸爸。” 邓雪凤从小就很懂事,五岁时开始帮忙做饭,六岁就照顾瘫痪的爷爷。上学后学习刻苦,小学六年成绩优异。初中时获得县里的奖学金1000元,她把钱全部交给了养父。邓和平接过钱时,眼中含泪。 2009年高考,邓雪凤考了621分,为了减轻家庭负担,她放弃了一线城市的知名大学,选择了学费相对较低的湖南师范大学临床医学专业。大学期间,她每月生活费400元,通过做家教和发传单来补贴开支。 2015年,邓和平在工地突发肝硬化晕倒,面对15万元的手术费,他想瞒着女儿。邓雪凤得知消息后想退学打工,被养父坚决阻止。无奈之下,她联系电视台求助。节目播出后,观众们捐助了32万元善款。 现在邓雪凤是长沙市第一人民医院的医生,月薪6000元。她把养父接到城里生活,自己也组建了家庭。67岁的邓和平经常去医院看女儿工作,看着她穿白大褂给病人看病,脸上总是满足的笑容。 这25年里,一个普通的建筑工人用自己的方式诠释了什么是责任,而邓雪凤也用自己的努力回报了这份养育之恩。从被遗弃的婴儿到救死扶伤的医生,这个转变的背后是一个父亲的坚持和一个女儿的奋斗。 邓和平常说,他从来没有后悔过当初的决定,看到女儿现在的生活,他觉得这些年的辛苦都值得。邓雪凤也表示,是养父给了她第二次生命,让她有机会帮助更多的人。 这个故事反映了一个现实:在经济条件有限的情况下,一个人愿意为了另一个生命承担起全部责任。邓和平没有什么豪言壮语,只是默默地做着一个父亲该做的事情。而邓雪凤也没有什么特殊之处,只是用自己的方式回报着这份恩情。 这样的收养在当时并不容易,没有正式的收养手续,没有政府补贴,完全依靠个人的良心和责任感。邓和平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了,爱与责任并不一定需要血缘关系作为纽带。 从建筑工地到医院,从800元月薪到6000元月薪,这个家庭经历了从贫困到小康的转变。但不变的是那份深厚的感情和相互的支撑。邓雪凤说,无论走到哪里,邓和平永远是她最重要的家人。 如今社会上类似的收养案例并不多见,一方面是法律程序相对复杂,另一方面是经济压力确实不小。但邓和平的故事告诉我们,有时候一个简单的决定可能改变两个人的命运。 这个故事也引发了人们对现代家庭关系的思考,在一个越来越注重血缘关系的社会里,这样的非血缘亲情显得尤为珍贵。它证明了爱与责任的力量,超越了传统意义上的家庭定义。 邓雪凤现在也在考虑将来如何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孩子。她说,是养父教会了她什么是无条件的爱,她希望能把这种爱传递下去。 信源: 百度百科——邓雪凤
1990年,重庆36岁光棍捡到了一个女婴,不舍吃不舍喝把女孩养大,谁知道,养女成
优优谈过去
2025-07-21 14:48:51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