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盗看了都甘拜下风!”吉林,一女子将九成新的75寸电视进行回收,当看到成交页面

烟雨评社 2025-07-22 14:00:22

“强盗看了都甘拜下风!”吉林,一女子将九成新的75寸电视进行回收,当看到成交页面上的35元时,女子以为是验收费用,可没成想是平台的回收价格,女子无法接受,想要终止交易,但客服的回答却大跌眼界!网友:这哪是回收,简直就是明抢! 一台九成新、价值几千元的75寸大电视,最终的回收价是35元,这不是笑话,而是一位女士最近在网上的哭诉。她本以为自己捡了个便宜,谁知却成了别人眼里的“大冤种”。 这位女士刚搬了新家,想把家里用了几年的75寸电视升级成80寸的。为了省钱省事,她想到了“以旧换新”,既能抵扣点购机款,又能解决旧电视的拆卸搬运问题,一举两得,她在常用的购物平台上,很快找到了“快捷回收”服务。填完电视型号和使用年限后,页面弹出了一个报价:35元。 这个数字,换作任何一个正常人,恐怕都不会把它和一台大电视的最终售价划上等号。在她的认知里,这更像是一笔上门服务的辛苦费,或者是初步的评估定金。毕竟,请师傅上门跑一趟,花几十块钱看看货,就算最后不卖也合情合理。于是,她几乎没有犹豫就下了单。 谁知,这正是陷阱的第一步,第二天,回收师傅准时上门,动作倒是十分利索。他既不评估也不议价,三两下拆下电视抱起就走,全程对价格问题只字未提。女子还没来得及多问,师傅已经远去。而就在这时,她的手机弹出一条信息:35元已到账。 她当场就懵了,这35元竟然就是最终的回收价,她立刻联系平台客服,希望撤销这笔荒唐的交易,拿回自己的电视。可客服的回应却让人心寒,客服的意思就是,无论电视新旧大小,回收价统一为35元。 一旦订单状态已完成,无法撤销,物品概不退还。原来,师傅上门后没听到她提出异议,就默认她同意了这笔交易。可师傅从头到尾就没给她开口的机会,这怎么谈起“异议”。 此事一经曝光,评论区瞬间成了大型“比惨”现场,人们发现自己远不是最“冤”的那个,有人的iPhone16ProMax仍在保修期,平台估价642元,另一位网友的同款手机,估价结果更是匪夷所思,需要倒赔平台2块钱。 还有刚买半年的手机估价50元、索尼电视用了两年只给120元、电瓶车56元、空调109元被收走的案例也比比皆是。 即使是平台给出的“预估价”,也往往只是个诱饵。有人的洗衣机预估100元,师傅上门后百般挑剔,最后只肯给50元;冰箱预估80元,对方一句“外观有划痕”,价格就砍到了30元。 在黑猫投诉平台上,关于此类回收服务的投诉,大多都指向了“预估价与实际到手价差距过大”的问题,这种模式,被网友们一针见血地称为“钓鱼式回收”。 它的核心,是利用了信息差和消费者的惯性思维。平台先用一个极低的、看似是“服务费”的价格吸引用户下单,一旦回收人员上门,便迅速完成拆卸和搬运。 在这个过程中,平台在流程设计上留下了让用户误解的空间:报价页面没有醒目地标注“最终回收价”,缺少下单前的二次价格确认弹窗,上门师傅也刻意回避价格的最终确认环节。 等物品被拉走,生米煮成熟饭,消费者就算反应过来也为时已晚。面对“无法退单”的霸王条款,多数人只能无奈接受这几十块钱的“侮辱性”报价。 回收本是促进循环经济的好事,却在一些平台的操作下,变成了收割消费者的陷阱。它消耗的不仅是用户的金钱,更是整个社会对旧物循环利用的信任。 建议大家在使用家电回收等小程序的时候,得看清楚问仔细,别被粗心马虎低价给回收了。35块钱回收75寸大电视,网上查询了75寸电视回收价格在1000元左右。可别被这些回收小程序给坑了哈,要是价格不对咱就不卖了。

0 阅读:74

猜你喜欢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