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杨得志下乡看望老战友,却发现老战友穷困潦倒,县委见他生气,急忙解释:

柔花弱草意绵 2025-07-23 03:53:08

1974年,杨得志下乡看望老战友,却发现老战友穷困潦倒,县委见他生气,急忙解释:“他是危害国家安全的特务!”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74年6月,时任武汉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上将视察湖北荆州。 期间,他特意询问并探望了一位名叫侯礼祥的老人。 当看到这位昔日战友生活困顿、贫病交加时,杨得志痛心疾首,当场质问地方领导。 那么,侯礼祥是谁? 他为何沦落至此? 他与杨得志又有何渊源? 侯礼祥1912年生于湖北江陵县。 15岁时父母双亡,家道中落,他流落荆州。 1929年,在进步人士引导下加入红军,化名“李祥”。 他作战勇敢,在长征中屡立战功,职务升至营长。 1935年5月,强渡大渡河战斗中,侯礼祥(时名李祥)作为营长,奉团长杨得志之命,指挥了著名的“十七勇士”突击队,成功强渡天险。 同年9月腊子口战役,杨得志重伤,侯礼祥冒死将其背下火线,救其一命。 长征途中,侯礼祥五次负重伤,两次濒死。 1936年10月,因腿伤在瓦窑堡休养后,侯礼祥升任红一师十三团团长。 1937年入抗大学习,1938年任八路军总部警备第一团副团长。 1939年再次负伤,被安排回江陵老家休养。 返乡后,侯礼祥娶妻开牌铺谋生。 不料家中失窃,存放其红军干部身份的所有证件、档案的箱子被盗,彻底失去了组织关系的证明。 他试图联系组织,县委书记魏西曾承诺帮他补办证明,并派其到监利县从事地下工作。 为掩护身份,侯礼祥按指示打入国民党内部任联保主任。 1940年4月,监利地下党组织遭破坏,联络人牺牲,侯礼祥与组织彻底失联。 1942年,他找到在潜江活动的张秀龙寻求归队,但因无身份证明,张秀龙半信半疑,后因部队遭袭撤离,未能带走他。 新中国成立后,侯礼祥回乡务农。 但因曾担任国民党联保主任的经历曝光,他背负“历史问题”,长期遭受歧视排挤,生活困苦。 他多次申诉,强调是奉命潜伏,但关键证人魏西已调离,无人能证其清白。 1961年,侯礼祥写信向老首长杨得志、杨勇求助。 杨、杨二人惊喜发现“李祥”尚在,亲笔写信证明其红军身份及功绩(包括指挥强渡大渡河和救杨得志)。 但地方干部怀疑信件真实性,未予落实。 1971年,不甘心的侯礼祥历经艰辛(扒车、乞讨)赴济南找到时任济南军区司令员的杨得志。 杨得志认出老战友,热情接待,赠钱粮,并再次亲笔致信江陵县委要求落实政策。 地方领导仍推诿拖延。 转机在1974年6月。 杨得志在武汉视察时关切询问,得知侯礼祥仍未获妥善安置,震怒质问江陵县委:“为何不落实政策?不怕寒了老红军的心?” 在杨得志强力干预下,组织重启调查。 杨勇和魏西也出面作证。 1975年1月,经严格审查,侯礼祥的红军身份和待遇终获确认恢复。 晚年生活得以改善,盖了新房,医疗有保障。 但因其档案缺失及长期脱队,组织未能恢复其中国共产党党籍。 豁达的侯礼祥曾笑言:“等见了毛主席,我要亲口告诉他,我是党员!” 1991年冬,侯礼祥在江陵安然离世,享年80岁。 他的一生,是忠诚与坎坷交织的传奇。 主要信源:(中华侯氏网——失踪的红军团长侯礼祥(之一))

0 阅读:92

猜你喜欢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

柔花弱草意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