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年八路军司令被砍成三段,凶手是当地地主,萧华大怒:全军出击
杨靖远,1902年出生在辽宁沈阳东陵区,满族,原名叫赵荣山。小时候读了六年私塾,后来又学了三年中医,在沈阳和锦州一带行医。 那时候东北社会乱糟糟的,张作霖军阀当道,杨靖远看不下去,就开始琢磨怎么救国救民。1930年,他接触到共产党人,参加革命活动,第二年就正式入党。 九一八事变爆发,日本鬼子不费吹灰之力占了沈阳,因为蒋介石的不抵抗政策,杨靖远的父母在日军轰炸中双双丧生。这下他彻底怒了,9月20日那天,组织了八个爱国青年,用手榴弹炸死几个日本兵,还开着火车跑到关内,联系上华北党组织。 从那以后,杨靖远成了华北抗日救国会执行委员,在北平和天津一带活跃。1935年,他调到河北,组建民众武装队伍。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1937年,他带着部队加入国民革命军别动总队第三十一游击支队,当上副司令,在津南地区打日伪军。 1938年春天,党组织派他和四个同志去冀鲁边区支援国民革命军第三十一游击支队,那支队伍当时挺困难的,杨靖远一去就帮着整顿,4月底带队攻下庆云城,成立了庆云县政府。5月初,又拿下乐陵,建了乐陵县政府。
说到孙仲文,这家伙是盐山一带的大地主,家底厚实,良田无数,牛羊成群,手下养着近千人的民团。 孙仲文仗着有钱有势,对当地老百姓欺压得厉害,强占土地,高租高利,名声烂透了。抗日战争开始后,杨靖远多次去找他谈,争取他加入抗日队伍,一开始孙仲文表面上同意了,还借道给八路军通行。 但国民党那边看上了他的民团,用金钱拉拢,孙仲文很快就倒向国民党,加入了“冀鲁联防”计划,开始公开跟八路军作对。 他不光截留八路军的粮饷,还扣押过八路军人员,甚至在盐山第五区委设机枪,向八路军要钱要粮。 杨靖远忍无可忍,又去单刀赴会,想最后劝劝他,结果孙仲文埋伏了十多个手下,打算扣人。杨靖远眼疾手快,用枪顶住孙仲文,逼他让手下放下武器,才脱身。这事儿彻底撕破脸,杨靖远请示领导后,决定用武力解决孙仲文这个祸害。
1938年10月,杨靖远第一次去找孙仲文谈话,讲抗日形势,强调统一战线的重要性,孙仲文点头但没真心。 11月,杨靖远又去,警告他别跟国民党搅和,继续抗日。孙仲文表面应付,暗地里加强民团,准备对抗。12月,杨靖远在苏基村集结部队,动员大家,布置三路进攻计划:左清甲一路打云庄,宋刚峰一路打许官庄,杨靖远和副支队长傅相吉带主力打大赵庄。 部队五百多人,带了梯子和手榴弹。12月13日夜里出发,天气雾大,带路人迷路,杨靖远一路到大赵庄时天已亮。 其他两路已经拿下云庄和许官庄,歼灭部分民团,但逃兵报信,孙仲文加强防御。杨靖远指挥攻南门,敌机枪封住入口,几波冲锋没成。 他在麦秸垛后观察,中弹腰部倒地。警卫员杨炳章上前救,也中枪。傅相吉指挥压制敌火,想救人,也被打死。部队失了指挥,撤退。 孙仲文手下抓了杨靖远和杨炳章,孙仲文假装惋惜,杨靖远说共产党人不怕死,随便你。国民党参谋开枪,杨靖远和杨炳章牺牲。 孙仲文还不解恨,用铡刀把杨靖远尸体分成三段,头挂在贾乡村西树上示众,躯干和腿部分别挂寨门。杨靖远牺牲时36岁,这事儿第二天传开,军民震惊。
消息传到萧华那儿,他当时是八路军东进抗日挺进纵队司令员兼政委,正在冀鲁边区指挥。萧华听了杨靖远牺牲的细节,特别愤怒,马上调集部队,派符竹庭、周冠柱、崔岳南领队,直扑大赵庄。1939年1月2日凌晨三点,部队发起总攻,包围孙仲文控制的村庄,包括大赵庄。 一个小时激战,孙仲文民团全歼,孙仲文本人被打死。战斗后,当地老百姓拿来三口好棺材,给杨靖远、傅相吉、杨炳章入殓,运回旧县镇。盐山县老百姓自发哀悼,街上、院里、学校操场挤满人,戴孝带,插雪柳,有人哭晕过去。 党政军机关在旧县镇开追悼会,萧华介绍杨靖远生平,写了两个对联:一个是“断头流血革命家之常饭,奋斗牺牲抗战者之精神”,另一个是“抗战正兴,遗恨于盐山,国尚未建,临漳河而吊英灵”。这个对联后来有调整,但意思是缅怀英雄,激励继续抗战。 杨靖远牺牲后,冀鲁边区根据地没乱,反而更稳固。八路军继续扩大,收编更多地方武装,打击日伪军。 1940年,为纪念杨靖远,乐陵、盐山、庆云部分地区合并成靖远县,由上级批准。1945年,盐山和靖远县合并成靖远县,1949年5月撤销,恢复盐山县。 萧华后来成了开国上将,继续在解放战争中发挥作用,但他一直记得冀鲁边区的战斗往事。孙仲文这种大地主,代表了旧势力,反对抗日统一战线,最终被消灭,这也说明了共产党走群众路线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