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越华(1904—1977)中国革命史上的杰出女性,红军长征的重要参与者,新中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她的生平贯穿了从早期革命到新中国建设的多个关键阶段,展现了坚定的革命意志与奉献精神。[祈祷][祈祷][祈祷] 1904年8月生于湖北广济(今武穴市)周国村,父亲为私塾教师。自幼接受启蒙教育,后就读于广济高等小学及湖北省立女子师范学校。 1926年11月在家乡广济秘密入党,随后因反对包办婚姻离家,经中共党员董觉生引荐考入黄埔军校武汉分校第五期女生队,接受军事训练。 1927年随教导团南下参加广州起义,负责战地救护。起义失败后转移至海陆丰苏区,任红军宣传员。1928年遭海盗劫持,为掩护同志自愿作人质,被国民党囚禁半年,严守党的机密。 1928年底获救后赴上海,在中共中央政治局机关工作,与贺诚(后为开国中将)结婚。1930年夫妇在汉口开设“华中大药房”,作为中共中央军委长江五省交通总站,秘密传递情报、筹办药品。 1932年因上海妇女反日大同盟活动被捕,以“危害民国罪”判刑半年,经周恩来总理营救出狱;此前在武汉、上海租界另有两次被捕经历,均未暴露身份。 1932年由邓颖超安排进入江西苏区,任红军总卫生部巡视员、第三兵站医院政委、卫生学校政治处主任,成为红军医疗战线核心骨干。 1934年随红一方面军长征,是30名长征女红军之一。任卫生队政治指导员,协助丈夫贺诚管理卫生学校,培养医护人才,承担伤病员护理重任。 红一、四方面军会师后编入左路军,经历爬雪山、三次过草地的极端艰险。在张国焘分裂危机中,坚定支持朱德维护党中央统一。 到陕北后进入抗大、马列学院及中央党校学习,1940年获评“模范妇女工作者”。1945年赴东北任军区卫生部政治部副主任,支援解放战争。 1949年调任中央军委总卫生部,后任国家卫生部计划检查局副局长、监察室主任,参与新中国医疗卫生体系构建。 “文革”中因抵制林彪集团迫害遭诬陷,1977年9月17日病逝于北京,享年73岁。 周越华以“三次被捕不改志、三过草地不折腰”的坚韧,诠释了早期共产党人的忠诚。她跨越军事、医疗、行政多领域的贡献,尤其在红军卫生教育中的奠基性工作,为战时救护与新中国医疗体系提供了关键支撑。其生平是女性革命者冲破封建束缚、投身民族解放的缩影,也是医疗战线“红色基因”的重要篇章。 #记录我的2025# #不忘先辈致敬先烈#
遵义会议时,王稼祥主动找到毛主席说:“我看不得行,要不你出来领导大家干得了”,毛
【36评论】【2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