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7年,周总理不幸被捕,而负责审讯的正是他曾经的学生鲍靖中,只见他让其他人先

趣史小研究 2025-08-12 18:31:12

1927年,周总理不幸被捕,而负责审讯的正是他曾经的学生鲍靖中,只见他让其他人先出去,递来一套国军的衣服,说道:“周主任,一会你跟我走,我带你出去。” 1927年,蒋介石在上海搞了个“四一二”,一夜之间,多少人头落地,空气里都弥漫着一股子腥味儿。在那个黑白颠倒的时刻,我党早期领导人周恩来,也不幸在上海落入了敌手。 抓到这么一条“大鱼”,国民党那边自然是觉得立了大功。可当审讯室的大门打开,负责主审的军官——时任国民党第二十六军第二师政治部主任的鲍靖中,却当场愣住了。 他面前这个戴着镣铐、面容虽憔悴但眼神依旧锐利的人,不是别人,正是他在黄埔军校的老师——周恩来。 这一下,历史把一道终极选择题,猛地拍在了鲍靖中的脸上。 鲍靖中,黄埔军校第二期的学生。而那时候的周恩来,是黄埔军校的政治部主任。他不只是个挂名的领导,而是真心实意地关心学生,经常找学生谈话,解决他们的思想困惑和生活困难。对于许多黄埔子弟来说,周恩来亦师亦友,是他们革命路上的引路人。 鲍靖中就是其中之一。在那个热血青年扎堆的地方,一个有思想、有风度、还真心为你好的老师,对一个二十出头的年轻人来说,是多大的影响。这份知遇之恩,是刻在骨子里的。 但此刻,审讯室里,师生两人,一个是阶下囚,一个是审判官。立场,已然是天壤之别。 鲍靖中没有犹豫太久。他挥了挥手,对身边其他的审讯人员说:“你们先出去,我来单独审问。” 门关上了。审讯室里只剩下师生二人。 没有长篇大论的策反,也没有声色俱厉的拷问。鲍靖中看着周恩来,沉默了片刻,然后从旁边拿过一套准备好的国军军官制服,递了过去。 他压低声音,说出了那句在历史上掷地有声的话:“周主任,一会你跟我走,我带你出去。” 短短一句话,没有半点拖泥带水。这背后,是拿自己的身家性命在做赌注。 在信仰的分野面前,他选择了保护人性的光辉。 周恩来看着自己曾经的学生,内心想必也是波澜壮阔。他换上衣服,在鲍靖中的掩护下,镇定自若地走出了戒备森严的敌营。据说,鲍靖中当时对外声称,周恩来已经“转向”,愿意归顺,需要带出去见更高级别的长官。靠着这个借口和他的身份,硬是闯出了一条生路。 这事儿在今天看来,依旧让人心潮澎湃。网络上因为一点鸡毛蒜皮的小事就能吵得不可开交,给不同阵营的人贴上标签,仿佛不把对方“批倒搞臭”就誓不罢休。 可看看鲍靖中,他和周恩来,那可是真刀真枪的“阵营”不同,是生与死的对立。但在那个极端环境下,他没有被所谓的“立场”吞噬掉人性中最宝贵的东西——情义与良知。他记得,眼前这个人,是他的老师。这就够了。 这份超越意识形态的师生情谊,才是最震撼人心的力量。 那后来鲍靖中怎么样了?他为自己的选择,付出了最沉重的代价。 放走周恩来这件事,纸终究包不住火。事情败露后,鲍靖中被国民党当局以“通共”的罪名逮捕。1928年,年仅24岁的他,在杭州被秘密杀害。 他用自己年轻的生命,践行了那份对恩师的承诺。他不是我党党员,但他做的事,却闪耀着比黄金还要珍贵的人性光芒。他的人生,就像一颗流星,短暂,却在历史的夜空中划出了一道极其耀眼的光芒。 如今,硝烟散尽,我们站在上海的街头,看着车水马龙,很难想象近一个世纪前这里曾经历过怎样的血雨腥风。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很多细节都被碾在了尘埃里。但正是这些看似“微小”的个人选择,共同汇聚成了我们波澜壮阔的历史。 鲍靖中的义举,后来也被周总理多次提及。他始终没有忘记这位用生命保护过他的学生。这份记忆,既是对逝者的告慰,也是对后人的警醒:永远不要忘记那些在黑暗中为你提灯的人。

0 阅读:1033

评论列表

阳光

阳光

10
2025-08-13 10:58

鲍靖中烈士永垂不朽!为他的正确选择点赞👍

大事有静气

大事有静气

9
2025-08-13 11:04

鲍靖中,改变中囯历史的人

chw5f8

chw5f8

2
2025-08-13 12:39

鲍靖中并没有被杀害,经历新中国寿终正寝

天公作美

天公作美

1
2025-08-13 11:29

鲍靖中应毫不含糊评为烈士!

三防牛老大

三防牛老大

2025-08-13 15:03

用年轻的生命保护了自已的父亲。此师此生足亦。

猜你喜欢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