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0年,开国上将叶飞的女儿叶葳葳从北大毕业了,一纸调令将她分配到青海省德令哈

趣史小研究 2025-08-13 16:31:11

1970年,开国上将叶飞的女儿叶葳葳从北大毕业了,一纸调令将她分配到青海省德令哈市,她不知道这个德令哈市在什么地方。 1970年,开国上将叶飞的三女儿叶葳葳从北大毕业,一纸调令下来,她傻眼了: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德令哈市。 她压根不知道这个德令哈在什么地方。 叶葳葳是急匆匆跑回宿舍,趴在一张大地图上找了半天,才在一个犄角旮旯里找到了那个小点。那心情,我想,就像是从云端一下子掉进了戈壁滩,又凉又硬。 心里委屈啊,换谁都一样。她提笔给远在北京的父亲叶飞写了封信,字里行间,全是年轻人的迷茫和一点点不易察觉的抱怨。她可能想着,父亲位高权重,或许能有办法吧? 没过多久,父亲的回信来了。信里没有长篇大论的道理,只有一句极其简单,却又重如千钧的话:“那个地方既然有人工作生活,那你也行。” 这句话,一下子就把叶葳葳所有的幻想都打碎了,也一下子把她的脊梁骨给顶直了。是啊,别人能去,我为什么不能去?她没有再多说什么,收拾好行囊,一个人登上了西行的列车。戈壁滩的风沙,成了她青春的背景板。 多年以后,当叶葳葳回忆起这段往事,她说:“父亲教会了我坚强。” 这,就是叶飞的家风。这位从菲律宾回到祖国,14岁投身革命,在枪林弹雨中九死一生,被称为“打不死的铁将军”的开国上将,留给子女最宝贵的财富,不是权力和关系,而是一种深入骨髓的品格。 叶飞对子女的“严苛”,在当时是出了名的。他的长子叶小宇回忆,小时候,国家经济困难,很多孩子都打赤脚上学。叶飞就要求自己家的孩子也一样,光着脚去学校,和大家没两样。 到了上世纪六十年代,周末看电影是件时髦事。家里明明有车,但叶飞从不许孩子们坐车去,必须自己骑自行车。哪怕天黑路滑摔得鼻青脸肿,规矩就是规矩。 在叶家,“搞特殊”是件丢人的事。 计划经济时代,发粮票、布票,家里人口多,但秘书和警卫员都知道将军的脾气,该是多少就是多少,一张都不敢多给。叶飞自己说:“我们家的人口,难道比别人家的肚子大一些吗?” 这种看似不近人情的严苛,其实藏着最朴素的道理:我的孩子,不能脱离人民。他自己是从枪林弹雨中走出来的,深知百姓的苦。他不希望自己的后代,成为泡在蜜罐里,不知人间疾苦的“官二代”。 当年的德令哈,在叶葳葳眼里,是地图上的一个陌生小点,是诗人海子笔下“一座荒凉的城”。可今天再看德令哈,早已换了人间。 如今的德令哈,是赫赫有名的“中国光热之都”。茫茫戈壁上,成千上万面定日镜追光逐日,将太阳能转化为清洁的电能,点亮了万家灯火。中广核那个全球单机容量最大的光储热一体化项目就在这里,总装机容量达到了惊人的200万千瓦。曾经的不毛之地,现在成了国家新能源战略的重镇,成了名副其实的“金色世界”。 当年,像叶葳葳一样的年轻人,响应国家号召,把青春和汗水洒在了这片土地上。他们是拓荒者。今天,新一代的工程师和建设者,在这里用科技和智慧,谱写着绿色发展的新篇章。 这何尝不是一种跨越时空的呼应?叶葳葳当年的“委屈”和坚守,与今天德令哈的“高光”和荣耀,共同构成了一个完整的中国故事。那一代人的牺牲和奉献,正是我们今天发展的基石。 叶飞将军的严格家风,塑造了每一个子女。除了远赴青海的叶葳葳,其他几个孩子的人生也同样值得一说。 长女叶小楠,清华才女,毕业后扎根厦门,官至厦门市海沧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副主任,实实在在干事业。二女儿叶之桦,进了外交部,在国际舞台上为国奔走。长子叶小宇,放弃了“留学热”,进了央视当记者、主编,用镜头记录时代。 然而,人生并非总是坦途。最令人唏嘘的,是四女儿叶之枫的故事。 叶之枫聪慧活泼,上交大毕业,年纪轻轻就成了国家经委的副处长,前途一片光明。可在80年代,她负责国家专项进口汽车项目时,因识人不明,被一个叫张常胜的国企干部用花言巧语套取了商业机密。 张常胜将这些机密卖给了外商,导致国家在谈判中蒙受巨大损失。案件告破,张常胜被判死刑,而保密意识薄弱的叶之枫,也因此被判处17年有期徒刑。叶飞没有利用任何关系去干预司法。他一生光明磊落,绝不徇私。 好在,叶之枫在经历人生重创后,没有沉沦。出狱后,她寄情于书画,潜心钻研,最终成了一位知名的画家。她的画,有风骨,有神韵,仿佛在诉说着她跌宕起伏的一生。从云端跌落,又从泥泞中开出花来,这本身就是一种了不起的坚韧。 1983年,叶飞主管全国侨务工作。当时正值“留学潮”、“经商潮”,他特意开了个家庭会议,给孩子们立下“三条规矩”:不许利用关系出国;不许下海经商谋利;不许为私利和华侨拉关系。 他没有给子女留下万贯家财,也没有为他们铺就一条平步青云的捷径。他给的,是一个“指南针”,一个关于正直、朴素、坚韧、爱国的精神坐标。

0 阅读:0
趣史小研究

趣史小研究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