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3年,她听说县城里新办的女校在招生,48岁的她兴冲冲地去报名,招生人员惊呆了,不给报,她让儿子写了一份状子告到了县衙。 这位妇女叫葛健豪,原名葛兰英,当时的中国,48岁的女性早已被社会定义为“享受天伦之乐”的年纪,更别说还是一位裹着小脚的传统妇女,但葛健豪偏偏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人生道路。 事情的起因要追溯到1913年,那年葛健豪的丈夫蔡蓉峰竟然准备将年仅13岁的小女儿蔡畅以5000银元的聘礼卖给地主做童养媳,这个决定彻底激怒了葛健豪,她毅然带着女儿离家出走,投奔了在长沙求学的儿子蔡和森。 离开家乡后的葛健豪并没有选择隐忍度日,而是做出了一个更加大胆的决定:既然已经打破了传统束缚,不如彻底改变人生轨迹,她要带着全家人一起读书求学。 1914年春天,葛健豪来到湖南女子教员养成所报名,学校的招生老师看到这位年近半百的妇女前来报名,以年龄过大为由拒绝了她,但葛健豪并没有就此放弃,她让儿子代写了一份申请书直接递到了县衙。 县官在审阅申请书后,被她的求学决心深深触动,亲自在呈文上批下“奇志可嘉”四个字,学校迫于压力,最终破格录取了这位特殊的学生,于是湖南出现了祖孙三代同堂求学的奇景。 在女子教员养成所,葛健豪展现出了惊人的学习热情,尽管年龄最大,但她的成绩始终名列前茅,每晚熄灯后,她还会点着蜡烛继续自学,即使是缠着小脚,她也坚持参加学校的体操课程。 1915年结业后,葛健豪回到家乡永丰镇,创办了湘乡第二女校并担任校长,这所学校的办学理念在当时极为超前:不仅教授传统文化课程,还开设了缝纫、织布等实用技能培训,更重要的是她鼓励学生放脚、剪短发,倡导妇女经济独立,反对包办婚姻。 这些进步做法很快引起了当地保守势力的强烈反对,仅仅三个学期后,学校就被迫停办,但这次挫折并没有击垮葛健豪的信念,反而让她意识到,要真正推动社会变革,必须要有更开阔的视野和更先进的知识。 1919年,五四运动在全国掀起了赴法勤工俭学的热潮,54岁的葛健豪做出了人生中最大胆的决定:她要和子女一同远赴重洋,到法国留学,为了筹措旅费,她通过亲戚关系向裕丰纱厂借了600银元。 在当时的1600多名留法学生中,葛健豪无疑是年龄最大的一位,法国的生活条件远比想象中艰苦,语言不通成为她面临的第一大难题,为了尽快掌握法语,她每天凌晨4点就起床背单词,晚上要学习到深夜。 经过两年的刻苦努力,葛健豪不仅能用法语进行日常交流,还能阅读法文报纸和书籍,这对于一个54岁开始学外语的中国妇女来说,绝对称得上是奇迹。 在解决语言问题的同时,葛健豪还要面对生活费用的压力,白天上课学习,晚上她就和女儿一起制作湘绣,她的刺绣工艺精湛,图案新颖,很受法国妇女欢迎,通过卖刺绣作品获得的收入,不仅维持了一家人的留学生活,还有余钱资助其他贫困的中国留学生。 在法国期间葛健豪还积极参与留学生的进步活动,她全力支持儿子蔡和森的建党活动,为革命组织提供经济支持,当蔡和森与向警予、蔡畅与李富春自由恋爱时,她坚决支持子女的选择,认为这是对封建婚姻制度的有力冲击。 1924年学成回国后,已经59岁的葛健豪立即投身到国内的妇女解放运动中,她参加了湖南省女界联合会的恢复成立大会,参与制定了女界联合会的章程和行动纲领。 1925年夏天,60岁的葛健豪在长沙颜子庙创办了平民女子职业学校,这所学校专门招收贫困家庭的女孩,免费教授她们刺绣、缝纫、编织等谋生技能,学校在表面上是职业培训机构,实际上也承担着革命联络点的功能。 葛健豪亲自为党组织传递重要信件,安排同志们的秘密会面,她的家经常有各种“学生”和“朋友”来访,实际上都是从事地下工作的革命者。 在培养子女方面,葛健豪的成就更是令人瞩目,她的家族中先后出现了四位中共中央委员:儿子蔡和森是中国共产党的创建人之一;儿媳向警予是中国共产党创建人之一,也是妇女解放运动的先驱;女儿蔡畅后来成为新中国第一任全国妇联主席;女婿李富春曾任国务院副总理和中央书记处书记。 这样的家族政治成就在中国现代史上绝无仅有,葛健豪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培养出了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革命精英。 遗憾的是葛健豪的晚年经历了巨大的痛苦,1928年,向警予在武汉英勇就义;1931年,蔡和森在广州慷慨赴死,为了不让老人承受失去儿子的痛苦,家人一直瞒着她蔡和森牺牲的消息。 1943年3月16日,78岁的葛健豪在湖南永丰老家安详离世,临终前她还在询问远方儿子的消息,并嘱咐家人要继续坚持理想信念。 毛泽东得知葛健豪去世的消息后,亲自写下了“老妇人,新妇道;儿英烈,女英雄”的挽联,高度概括了她不平凡的一生,虽然葛健豪本人并不是中国共产党党员,但她却被破例收录在《中共党史人物传》中,被尊称为“革命母亲”。 信源:葛健豪:超拔非凡的伟大母亲. 人民网
1913年,她听说县城里新办的女校在招生,48岁的她兴冲冲地去报名,招生人员惊呆
文史充点站
2025-08-27 11:25:31
0
阅读: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