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粟裕的儿子粟戎生,在老山战斗中,有战士说:”要是能在敌人头上安个火眼金睛就好了。“粟戎生说:“好。” 1985年7月的老山前线,雨季刚过,丛林湿热难耐,第67集团军参谋长粟戎生正为一个难题发愁:越军躲在密林深处打游击,我军侦察兵每次出去都是九死一生,好几个小伙子再也没回来。 这天午后,几个战士蹲在猫耳洞里望着对面山头发牢骚,班长小王指着远处说:“要是能在敌人脑袋上安个眼睛就好了,看看他们在干啥。”战友们都笑了,觉得这想法太天真。 粟戎生路过听到了,却没笑,他停下脚步认真地说:“这想法不错,或许真能实现。”战士们愣住了,参谋长这是认真的? 当晚粟戎生翻来覆去睡不着,他想起几年前击落过美军侦察机,那些无人机虽然体积大,但原理并不复杂,能不能用航模改装一架出来? 第二天一早,他找来几个会摆弄无线电的技术兵。“咱们搞个大胆的试验,用航模飞机装相机去侦察。”大家面面相觑,这听起来像科幻小说。 说干就干,他们找来一架训练用的航模,这玩意儿平时就是飞着玩的,现在要让它上战场,最大的难题是定时拍照装置,市面上根本买不到合适的。 电工出身的小张想了个土办法:用闹钟的发条机械原理,加上继电器控制快门,三个人在工房里捣鼓了整整三天,手指都磨破了皮。 改装完成的“侦察机”看起来就像个玩具,机身下吊着个照相机,电线缠得到处都是,战士们围观时都在窃窃私语:这破玩意儿真能行? 第一次试飞选在清晨,雾气还没散去,粟戎生亲自操控遥控器,心里也没底,飞机起飞后晃晃悠悠地朝敌占区飞去,大家的眼睛都跟着那个小黑点移动。 20分钟后,飞机按预定路线返回,落地的瞬间,所有人都围了上来,相机还在,胶卷也没丢,这就算成功了一半。 真正的考验在暗房里,胶卷在显影液中慢慢显现出影像,粟戎生紧张地盯着水盆,当越军阵地的轮廓逐渐清晰时,在场的人都惊呆了。 照片上清清楚楚地显示着越军的火炮位置、指挥所入口、甚至连机枪掩体的角度都看得一清二楚,这比侦察兵用生命换来的情报还要详细。 班长小王激动得直拍大腿:“参谋长,您这是真给敌人头上安了个眼睛啊!”从此这架土制无人机有了个外号叫“火眼金睛”。 消息很快传开,友邻部队都来参观学习,粟戎生毫无保留地传授技术,还帮着改进设计,短短一个月内,前线出现了好几架类似的侦察机。 这个创新的背后离不开粟戎生的特殊成长经历,他是开国大将粟裕的长子,1942年出生在战火纷飞的年代,父亲给他取名“戎生”,意思是在戎马生涯中降生。 粟裕对儿子的教育方式很特别。粟戎生三岁时,父亲就用竹筒给他做救生圈,直接推下河让他学游泳,“男子汉要从小锻炼胆量,不能娇生惯养。”这是粟裕常说的话。 长大后的粟戎生考入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导弹专业,学的就是最前沿的军事技术。毕业时本可以留在大城市搞研究,他却主动申请到云南边防当兵。 从排长到连长,从参谋到团长,粟戎生在基层一干就是十几年,1967年援越抗美期间,他指挥部队击落美军侦察机,荣立三等功,那时候他就对无人机技术产生了浓厚兴趣。 调到北疆戍边时,恶劣的自然条件锻炼了他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缺材料就地取材,没工具自己制造,这些经历为后来的创新打下了基础。 1985年轮战开始,已是参谋长的粟戎生不仅搞技术创新,还经常出现在最危险的前沿阵地,他经常光着膀子戴着钢盔在猫耳洞里观察敌情,汗水湿透了军装也浑然不觉。 在著名的211高地争夺战中,粟戎生的无人机发挥了关键作用。准确的敌情让我军炮兵精确打击,一举夺取了制高点,战后统计使用无人机侦察后,我军侦察兵的伤亡率下降了60%以上。 这项技术创新很快被推广到全军,国防科工委专门派人来学习经验,并在此基础上开始研发专业军用无人机,可以说粟戎生的土制“火眼金睛”是我军无人机发展史上的重要起点。 战争结束后,粟戎生继续在军中服役,粟戎生的创新显得格外珍贵,那个年代没有先进设备,全靠聪明才智和动手能力,一架航模、一个相机、几根电线,就解决了困扰部队的大问题。 信源:粟裕夫妇纪念像在福寿园落成,长子捐出父亲戴过的手表、眼镜_浦江头条_澎湃新闻-The Paper. 澎湃
他是粟裕的儿子粟戎生,在老山战斗中,有战士说:”要是能在敌人头上安个火眼金睛就好
文史充点站
2025-08-27 13:25:33
0
阅读: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