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秋,林伯渠6岁的儿子“小相持”该上小学时,林伯渠给他重新取了个名叫林用

文史充点站 2025-08-27 12:25:32

1945年秋,林伯渠6岁的儿子“小相持”该上小学时,林伯渠给他重新取了个名叫林用三,孩子奇怪:“爸爸怎么给我取这么个名字啊?” 1945年秋天,延安窑洞里,林伯渠正为6岁儿子的入学做准备。孩子原名“小相持”,这个名字写起来麻烦,读起来也拗口。 林伯渠想了想,对儿子说:“你马上要读书了,爸爸给你起个新名字,叫'用三'。”小家伙歪着脑袋问为什么,林伯渠耐心解释:“用三就是三个用处,用脑子想问题,用双手做东西,用脚板走正路。” 这个解释听起来简单,但林伯渠心里装着更深的考虑,用脑意味着独立思考,不人云亦云;用手代表动手实践,不做书呆子;脚踏实地则是做人根本,不能飘在半空。 作为陕甘宁边区政府主席,林伯渠本可以给儿子更好的生活条件,但他坚持让小用三和普通干部子女一样,每天拿着搪瓷碗去大灶吃饭,绝不开小灶。 有次延安过春节唱大戏,小用三被人认出身份,有人主动让他坐到前排看戏,林伯渠发现后当场把儿子叫过来:“你凭什么坐前面?因为你是主席的儿子就能享受特殊待遇吗?” 小用三红着脸退到后排,从那以后再也不敢仗着父亲身份搞特殊,林伯渠用这种方式告诉儿子,权力是用来为人民服务的,不是为自己谋私利的工具。 上学后,小用三每天要走一个多小时山路到学校,路不好走特别是下雨天,黄土路变得泥泞难行。但林伯渠从不让警卫员送孩子,坚持让他自己走路上学。 中午吃饭也是自己拿碗去大灶排队,去得早能吃上热乎饭,去晚了就只能吃剩菜剩饭,小用三从不抱怨,因为父亲说过,这就是在练“脚踏实地”。 有次从大灶吃完饭回家,小用三走山路时不小心踩滑了,整个人滚下山坡,幸好坡下有茂密的蒿草堆,没有受重伤,他自己爬起来,拍拍身上的土,一瘸一拐走回家。 回到家也不敢告诉大人,因为觉得这是自己“脚踏实地”没做好,走路不专心才摔跤的,这种自我反省的态度,正是林伯渠希望在儿子身上看到的品质。 林伯渠教育子女有个原则,绝不能脱离群众,1956年,林用三初中毕业,父亲坚持让他离开干部子弟学校,转到普通中学读书。 刚转学时林用三很不适应,新同学觉得他高傲,背后议论说他“看不起人”。有同学直接跟他说:“你总是客客气气的,但感觉跟我们不是一路人。” 林伯渠知道后没有安慰儿子,反而严厉批评:“你就是放不下架子,还是觉得自己和工人农民的孩子不一样,这样下去怎么为人民服务?” 这番话让林用三醒悟,他开始主动和同学交往,去同学家里做客,帮忙干农活,真正体验普通百姓的生活,慢慢地同学们接受了他,他也找到了和群众打交道的感觉。 1959年高考,林用三想报考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航空系,林伯渠支持儿子的选择,但提醒他:“搞航空容易让人想入非非,但无论干什么都要实事求是,不能光想着上天入地,脚下的路更重要。” 林用三最终考入哈军工自动控制专业,成绩优异,大学期间他牢记父亲的“三用”教导,既认真学习理论知识,又重视动手实践,还保持和普通同学的友好关系。 毕业后林用三被分配到一机部工作,从最基层的技术员做起,他没有因为父亲的地位要求特殊照顾,踏踏实实干了近20年技术工作。 后来林用三担任过多个重要职务,包括内蒙古自治区副主席、劳动部副部长等,无论在哪个岗位,他都坚持深入基层,了解实际情况,绝不搞形式主义。 同事们评价林用三最大的特点就是实在,遇到问题喜欢动脑筋想办法,有了想法就动手去做,从不夸夸其谈。这些品质都能从他的名字“用三”中找到根源。 林伯渠通过给儿子取名这个细节,体现了他对下一代的深层思考,在那个物质匮乏的年代,一个父亲能给孩子最好的礼物不是金钱,而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用三”这个名字看似简单,实际包含了完整的成长路径,先要会思考,有了想法要能实践,最后还要脚踏实地,一步一个脚印,这三个环节缺一不可,相互促进。 更难得的是林伯渠不仅给儿子讲道理,更用自己的行为做示范,他在位时清廉自律,对家人要求严格,从不允许任何人利用他的影响力谋私利。 这种家教方式在当时很有代表性,老一辈革命家普遍重视对子女的思想教育,强调要继承革命传统,服务人民群众,不能躺在父辈功劳簿上享受特权。 你觉得现在的家长在教育孩子时,最容易忽视哪些方面?   信源:中国共产党德高望重的领导人之一――林伯渠. 人民网

0 阅读:2

猜你喜欢

文史充点站

文史充点站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