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场归于安静,车轮没停。火箭军把话说得很直:一辆是东风-61,一辆是东风-31BJ;一静一动,同台亮相。 意思比口号硬——中国的陆基核打击,从“能活着打出去”,走到“在哪儿都打得出、怎么拦都不合算”。 先说那辆大车。东风-61外形已经把底牌露了一半:八轴超重型TEL,车体更长、轴距更大,发射筒的腰围比东风-41粗一截。 这不是“换皮”,是吨位和配方都上了台阶——更高能的固体燃料、更轻的壳体,换来更远的臂长和更重的投掷。 外界的推算很一致:射程按一万五千公里往上聊,弹头不是“一发定输赢”,而是“十发以上分着谈”,再配上末段机动、诱饵、穿云而过的花活,逼对手把每一次拦截都当豪赌。 更狠的一刀,是它可能在再入段玩“曲线”:钱学森弹道或者乘波体跳滑,速度还在高超区间,轨迹却不按常理走——雷达看得见,火控算不准。 “61”这俩数字也不是随手点的。过去东风系列的编号有讲究,第一位常常映射火箭级数,第二位是序列。 现在直接跳出旧谱,像是在写一句潜台词:这不是“41的长子”,而是“新代际的第一号”。换句话说,东风-61更像是“重型机动洲际”的代言人——杀伤怎么配随你挑,生存性靠“走起来”,突防靠“变起来”。 镜头下一个切换,落在“J”这个字母上。东风-31BJ,字面意思就很坦白:井基。它把31这条成熟谱系拉进发射井,把“随时能打”刻进流程。 相比机动导弹,井基的好处朴素得很:反应快、值班稳、维护便宜;把全惯性+星光的组合制导做细,把固体燃料比冲做高,百米级CEP就是它对“硬目标”的答卷。 更重要的是,它和机动打击按键位分工——井基守第一波反击,机动保第二次保证。动静配合,不求花哨,只求把“可信”三字写到对手的眼皮底下。 别忘了那匹“老马”。东风-5C是液体、是井基、要战前加注,这些都没法粉饰;但它有两个今天依然值钱的词:超大投掷重量、成熟的多弹头分导。 你可以拿固体导弹的“拉满响应”嘲笑它慢半拍,可一旦要把重型战斗部、更多分导头、复杂诱饵塞进一枚弹里,它还是那位压舱石。 深埋加固的发射井、精心选择的地理位置,让它的生存性并不输给年轻人;和31BJ一道,它把“井基这条腿”撑得更粗。 把三者放到一张图上,你会看到真正的意图:机动的铁拳(41/61)负责“活着、变着、突着”;井基的双轨(31BJ/5C)负责“顶住第一口气、稳住节奏”; 天上和海里也在补全网:巨浪-3把水下那条线拉得更长,空中平台把“从空中弹道”的洞补上——你可以对空射型号叫法有异议,但趋势很清楚:陆海空的投送手段被做成“互相兜底”的状态。 到这一步,核威慑不再是“某一型装备风光”,而是“谁也不能指望一招见底”。 真正难的,不在导弹,而在导弹之外。陆基核力量要从“机动突防”走向“全域生存、多维打击”,靠的是一整套后台:值班链路和战备流程有没有冗余,战时指挥有没有分布式备线,敌方空天压制来临时,谁负责把命令送到井口、把参数装进导弹、把发射窗口卡在最优。 东风-61和31BJ的同框,展示的是车和井; 它们背后更大的同框,是“看—判—打—复位”的闭环能不能在最糟糕的环境里照常转。 有人会问:为什么要同时把“液体老将”和“固体新秀”、“机动大块头”和“井基新成员”都摆出来?答案很简单——因为对手的反导不是单线,它在外层空间有SM-3,在大气层内有SM-6/末端系统,还有一整套情报、预警、指挥的链条。 你要对抗一张网,不能只拿一根绳;你得拿不同的速度、不同的高度、不同的弹道去同时挤压,让任何一道拦截通道都被迫溢出。让他每做一次正确选择,都付出另一边的损失,这才叫“可信威慑”。 东风-61给了“打得出”的上限,东风-31BJ给了“打得准、打得快”的下限,东风-5C继续给“投得重”的纵深。 三条线合起来,不是“秀肌肉”,而是把对手的计算题变复杂——你可以拦,但你拦不住全部;你可以先手,但你不可能把所有载台同时从地图上抹掉。 核威慑的本质从不是“耀武扬威”,而是“让你在最糟糕的一天也无法赚到便宜”。 别把这场亮相读成“情绪”。这是工艺,是流程,是把战略生存能力做厚的一次盘点。编号破格,不是营销;车体变胖,不是摆拍;井口加固,不是怀旧。 它们共同指向一个朴素的结论:和平从来不是祈愿,是用可验证的代价结构守出来的。 至于口号,就留给别人。 这里用不着。 参考资料 《九三阅兵结束,解放军用东风核导弹,向全世界发出了“战略宣告”——中华网热点新闻》
中国之所以跳过“东风-51”而直接公开“东风-61”,不是东风51研发失败,也不
【20评论】【2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