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前联邦外交部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正式接任联合国大会主席。她将在这一岗位上主持联合国大会的会议,并确定会议流程和议程事项,包括世界各国代表将于九月底举行的联大一般性辩论。 就在昨天,9月10日,联合国总部迎来了一场不动声色却意义重大的权力交接仪式。 德国前外交部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正式接过了联合国大会主席的权杖。 这不是个普通职位,而是全球193个国家话语交锋、博弈交错的主场,她将主持接下来的所有联大会议,包括九月底登场的“全球政治春晚”,联大一般性辩论。 任期一年,看似短暂,但她的一举一动,都可能牵动世界风向。 问题来了,一个曾在乌克兰危机中高调发声的德国政客,能在这个多边舞台上实现她“桥梁建设者”的承诺吗? 安娜莱娜·贝尔伯克,这个名字在德国早已不陌生。 她是德国绿党的领军人物,2021年起担任外交部长,年仅40多岁,却是德国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外长。 她上任时就明确站队“多边主义”和“绿色外交”,在任内推动欧盟气候政策、参与俄乌冲突调解,外交履历不算传统,却足够硬核。 据《金融时报》2023年9月的报道,贝尔伯克通过积极参与国际事务,为德国在多边外交中重新赢得一席之地。 她不仅把环保议题带上了外交桌,还在面对俄罗斯时表现出罕见的强硬,曾明确表态“不能让坦克后退一步”。 这种风格让她在西方世界赢得了不少掌声,但也引来一些质疑,尤其是在全球南方国家中。 她这次当选联合国大会主席,正是西欧国家轮值的结果,据《环球时报》6月报道,贝尔伯克的提名获得了包括法国、意大利等多个欧洲国家的支持,最终在193个会员国中顺利当选。 这也显示了欧洲在国际舞台上仍然具备的“话语份额”。 别小看这个职位,联合国大会主席不是挂名,更不是象征意义上的荣誉职务。 她要主持的是全球最大规模的外交会议,联合国大会。这不仅意味着要按部就班地敲槌、安排议题,更要在各国意见分歧时及时调停,用有限的话语权在无限的博弈中找平衡。 尤其是九月底那场“重量级辩论”,各国元首,包括拜登、普京是否出席虽未知,但一百多个国家的领导人都会登台发言。 这场大会既是全球政策的风向标,也是各国展示立场、寻求支持的“外交主场秀”。 贝尔伯克在就职演讲中明确表示,她希望“成为桥梁的建设者,而不是矛盾的制造者”。 她强调,“在分裂的时代,我们需要更多合作而非冲突。”这番话听起来中规中矩,但在当前多极化、碎片化的国际局势中,想实现并不容易。 《华尔街日报》评论指出,这番承诺是对当前国际秩序焦虑的一种回应。 贝尔伯克希望用她的经验来修复对话通道,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她能否真正让美中、俄欧之间找到共识?她能不能让全球南方国家觉得自己不是“被通知者”而是“参与者”? 德国外长约翰·瓦德富尔第一时间发来贺词,称贝尔伯克是“规则为基础的国际秩序的坚定拥护者”,并表示相信她能在全球议题上发挥引领作用。 美国国务院则保持谨慎乐观的态度,认为贝尔伯克有能力继续推动联合国的改革议程,尤其是在气候变化、数字治理等新型议题上。 而中国则通过常驻联合国代表团发出简洁而意味深长的祝贺:“期待联大主席在推动真正的多边主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这句话不长,却点出了重点,公平、包容、平衡。 对于许多发展中国家来说,贝尔伯克的上任意味着什么还不清楚。 他们更关心的是,她是否能为非洲债务问题、粮食安全、疫苗分配这种“生存议题”发声,而不只是谈论绿色能源和人工智能。 《新华社》在昨晚的报道中指出,贝尔伯克的当选代表了欧洲希望在全球治理中获得更多主导权,但也意味着她必须在维护大国间平衡与推动发展中国家利益之间,找到微妙的平衡点。 我们所处的是一个挑战爆表的年代,俄乌战争还在打,中美竞争没有消停,全球气候变暖越来越快,人工智能的治理也刚刚起步。 据联合国官网数据显示,2023年全球有超过57个地区处于武装冲突状态,创下近20年新高。 这意味着,贝尔伯克如果真想完成“桥梁建设”的承诺,不仅要说得动各路代表,更要在幕后谈得成妥协,甚至还得能压住那些想在联大“抢镜”的国家。 《金融时报》的社论分析认为,她的“规则优先”路线,可能会在当前碎片化的世界中形成一股稳定力量。但也提醒,规则的制定权,往往是实力说了算。 在大国较劲、区域冲突不断的背景下,光靠愿景是不够的。 贝尔伯克有经验、有立场,但她面临的是联合国这个“众声喧哗”的平台。在这里,没有硬权力,只有软协调。她需要的不只是外交辞令,还要有实打实的执行力。
昨日,前联邦外交部长安娜莱娜·贝尔伯克正式接任联合国大会主席。她将在这一岗位上主
老阿七说史
2025-09-11 12:37:5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