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访华,中国按部长级规格接待他,当晚他委婉提出请求:希望见中国政府领导人,要不这次来很没面子。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72年夏天,一位西装笔挺的欧洲外交官走下北京首都机场的舷梯,阳光明亮,红毯铺得笔直,他的妻子走在一旁,军乐队在奏响欢迎曲,这位外交官正是联合国第四任秘书长库尔特·瓦尔德海姆,他此行是为了打开一扇尚未完全熟悉的东方大门。 中国刚刚恢复联合国席位不久,这次访问意义非凡,瓦尔德海姆出身奥地利,是第一位正式踏上中国土地的联合国秘书长,这趟行程安排得紧凑,他和夫人先后参观了故宫、长城和明十三陵,一路上,他显然对中国的古老文化和宏伟建筑产生了兴趣,时常驻足观察,偶尔低头记录,尽管接待规格属于部长级,但在他内心,这趟来访若没有更高级别的接触,多少会让他感到失落。 几天后,情况发生了变化,中国方面临时调整安排,决定让周恩来与他举行正式会面,这场会面在人民大会堂进行,持续了大约一个小时,内容涵盖联合国财政困境、国际分歧以及当时的中东局势,走出大厅时,瓦尔德海姆脸上多了一丝轻松,他的情绪随着访问的推进而逐渐放松,甚至在王府井街头与夫人一同选购丝绸、瓷器和家具,他们挑选的东西后来被带回欧洲,成为书房与客厅里的纪念。 这趟访问对他来说并非只是一次外交任务,更像是一次象征性的突破,他担任联合国秘书长后频繁奔走于各国之间,试图调和各方矛盾,他强调联合国作为全球平台的作用,努力推动发展议题和人道援助,他任期内,曾处理孟加拉国的难民问题、塞浦路斯的冲突调解,以及安哥拉和中东的维和部署,西方媒体曾称他为“世界总统”,形容他活跃的身影和频繁的外交场合。 但在他光鲜的国际形象背后,隐藏着一段复杂的过去,这段历史直到他竞选奥地利总统时才被彻底揭开,瓦尔德海姆出生于1918年,来自奥地利一个教育工作者家庭,年轻时,他本希望学医,但最终选择了法律和外交,他在1930年代末加入德国的军事组织,战争爆发后,他服役于德国国防军,并在东线和巴尔干地区担任情报官。 战争期间,他所在的部队与镇压游击队、驱逐犹太人等行动密切相关,虽然他在战后多年始终未提及这些细节,并在自传中略去相关经历,但历史档案并未被遗忘,美国、苏联以及南斯拉夫早就掌握了他的服役记录,却在他担任联合国秘书长期间选择保持沉默,这让后来事件曝光后显得格外震撼。 1986年,他再次出现在公众视野,这次是作为奥地利总统候选人,原本竞选进展顺利,但一位记者翻出了他在二战期间的档案,发现他曾参与纳粹军队的情报工作,甚至签署过带有反犹内容的宣传材料,这些文件引发了广泛争议,他本人否认知情或参与任何战争罪行,但舆论并不轻易接受解释。 最终,历史学家组成的国际调查委员会并未确认他直接参与暴行,但指出他在道义上难辞其咎,他的解释被视为避重就轻,而不是彻底回应,他还是赢得了总统选举,但担任期间,国际社会对他的态度发生了明显变化,美国在1987年将他列入限制入境名单,其他一些国家的外交接待也变得极为谨慎,他的总统任期几乎成了“国内限定版”,很少有重要的国际露面。 任期结束后,他没有寻求连任,转而逐渐淡出政坛,他加入了一些宗教组织,获得教皇的骑士勋章,并出版回忆录为自己辩护,书中,他回顾了从外交官到秘书长的生涯,也试图解释自己在战争时期的行为,虽然书写得诚恳,但并未完全平息质疑。 2007年,他在维也纳去世,享年88岁,媒体报道平实,国际反应冷淡,他的一生像一面镜子,映照出20世纪欧洲政治人物在战争与和平之间的矛盾挣扎,他既是冷战时期联合国的代表,也是一段未被彻底清算的历史的参与者。
1972年,联合国秘书长瓦尔德海姆访华,中国按部长级规格接待他,当晚他委婉提出请
一桐评这个去
2025-09-17 15:42:52
0
阅读: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