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以前总是想不明白,日本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为何敢屡屡侵略中国,后来才知道,

寒烟锁重 2025-09-22 13:55:42

[太阳]以前总是想不明白,日本区区一个弹丸小国,为何敢屡屡侵略中国,后来才知道,这都是中国历代统治者的大度有关! 南京大屠杀就是最清晰的印记,最近热映的电影《南京照相馆》,就是用日军自己留下的相册来讲述那段黑暗,镜头里没有任何修饰,只有鲜血与尸体,只有一个民族被践踏的无声控诉。 几十万同胞惨遭屠戮,南京城成了地狱,而那一册册泛黄的照片,就是不容抵赖的铁证,日本士兵拍下的,不是胜利的荣耀,而是滔天的罪行。 纪念馆里的影像,见证了他们怎样把人性撕碎,也让后人明白什么叫真正的国耻。 但记忆并不是只属于过去,影像的力量在今天依旧刺痛人心,它提醒国人,忘记就意味着可能再次重演,教育并不只是课本上的几行字,而是要通过影像和故事让每一代人都感受到痛感。 正因如此,才有“勿忘历史,吾辈自强”的呼声,这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一种现实的告诫,面对邻国的历史修正主义、参拜靖国神社的挑衅,如果我们自己不在精神上保持清醒,外界根本不会替我们守护真相。 再往前推,1931年的九一八事变,就是日本借口自导自演的“柳条湖爆炸案”,把东北三省彻底占领,这样的“假旗事件”给了他们侵略的理由,也暴露了当时中国防线的薄弱。 一个国家在动荡时最怕的就是敌人趁虚而入,日本就是抓住了这样的机会,表面上看,他们仿佛是有“神风护体”的幸运,实际上更重要的是,他们一直在利用中国的混乱与外部世界的冷漠。 战争的伤口让人痛到骨子里,可历史并没有一直停在屈辱里,1972年,中日终于签署了联合声明,结束了二十多年的敌对状态,邦交正常化。 六年后,《中日和平友好条约》生效,看似关系走上了正轨,此后,双方又通过1998年和2008年的联合声明,把“和平”“发展”写进了政治文件里,像是要把历史的阴影彻底压住。 可现实并不是一纸条约就能改变的,冷战格局里,美国主导了旧金山和约,还把日本牢牢绑进了安保体系,在这样的安排下,中日之间长达二十二年的隔绝并不意外。 即便中国一再释放善意,直到田中角荣访华,日本才终于承认中国的唯一合法政府,正式建交,这个节点不是日本自发的觉悟,而是战略上不得不的选择,背后依旧有美国的影子。 外部环境同样复杂,国际联盟早在九一八事变后就出过谴责报告,但缺乏制裁力度,日本根本不买账,西方大国更多盯着自己的利益,对中国的正义呼声并不上心。 这种“选择性失明”,实际上间接助长了日本的侵略冲动,换句话说,日本敢一次次走向冒险,既是看准了中国的软弱,也是赌准了世界不会真的为了中国而出手。 这就让人反思,中日关系哪怕在邦交正常化之后,也从来不只是两国的事,它背后始终牵扯到大国博弈、地缘战略和现实算计。 条约写下了承诺,但只要利益驱动和环境变化存在,日本就可能再次做出挑衅动作。 追溯更早的历史,日本的态度早已定下了基调,唐朝时,他们派兵袭击朝鲜,实际上就是冲着中国来的,结果被唐军打得溃不成军,眼看硬碰硬不行,就立刻换了一副面孔,派出遣唐使向大国学习,还在国内建了模仿长安的平安京。 这种转变看似是仰慕文明,实则是一种赤裸裸的“趋利避害”。 元朝忽必烈两次征日,都因台风失败,日本却把这段经历包装成“神风护国”,为自己制造精神护身符。 到了明朝,丰臣秀吉野心膨胀,提出先占朝鲜再打中国,二十万大军杀到半岛,明军奋战七年,把日本逐出朝鲜,但也只停留在“赶走”的层面,并没有追击到日本本土,让他们彻底失去再犯的勇气。 直到今天,中国官方也将抗日战争的年限定为十四年,而不是八年,这不仅仅是数字的调整,而是提醒世人,侵略并不是突如其来的,而是日本长期试探和积累的结果。 从九一八事变到全面抗战,几乎每一步都是机会主义在作祟,古代的借鉴和近代的延伸告诉我们,日本对华的态度一直带有算计,遇强则退,见弱就进。 清朝的“天朝上国”心态最能说明问题,面对周边国家,不管对方是来朝贡还是挑衅,清廷往往都用“大度”的姿态处理,不愿轻易动武。 这种自诩的文明优势,固然能维持表面的秩序,却在暗地里给了日本不断观察和试探的机会。 甲午海战就是一个警钟,清军战败,《马关条约》迫使中国赔出二亿三千万两白银。 日本拿到巨额赔款后,大部分投入军事扩张,直接让他们有了更大的侵略资本,这场战争,不仅让清政府丢脸,更让日本真正完成了从学习者到侵略者的角色转变。 再往深处看,中国的内部问题同样是日本敢动手的重要原因。清末腐败、民国军阀割据,政权摇摇欲坠,外有列强环伺,内有分裂严重,日本深知这一点,所以才敢一次次挑衅。 (信息来源:澎湃新闻--东亚视域下的日本史与中日关系史)

0 阅读:0
寒烟锁重

寒烟锁重

缘起,我在人群中看到了你, 缘灭,我看到了你在人群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