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阳]1999年,8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卖掉了美国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将全部家产换成现金装进行李箱,独身登上飞往中国的航班,此行只有一个目的,就是兑现13岁时在山东聊城对童年玩伴许下的“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们”的誓言,这个承诺她已经记了69年。 牧琳爱的故事要追溯到上世纪初,1902年,她的父母以传教士的身份来到中国,并在这里生活多年。 她在河北北戴河出生,童年时一直随父母住在聊城,那是一个充满槐花香和运河声的地方,她从小就能听懂并说地道的山东话。 她最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我有一颗中国心”,这句话并不是客套,而是她最深的情感表达。 1930年,十三岁的牧琳爱在聊城教堂后院,与一位名叫周仁杰的中国少年结下了深厚友情,她会把母亲烤的曲奇饼分给伙伴们,而周仁杰则总是蹲在地上,用半截炭笔画下燕子和野花。 离别那天,战火逼近,教堂的彩窗被打碎,她的父亲决定举家返回美国,临走之前,她紧紧抱住这个少年,哭着说了一句“我一定会回来找你们”,这句话后来成了她一生的支撑。 时间一晃就是几十年,她在美国读书、工作,成为儿童医院的院长,养育了四个孩子,她在家庭和事业中都表现得坚强,但内心深处始终有一块属于聊城的记忆没有抹去。 桌上摆放的中国瓷器,夜里讲给孩子们的故事,都与运河边的岁月有关,那个未曾兑现的誓言,就像埋在心底的种子,随着时间发芽长大。 终于,在82岁那年,她做出了常人难以理解的选择,她卖掉了波士顿的别墅、山林和代步汽车,把所有换成现金,装进行李箱。 别人以为这是疯狂的举动,可对她而言,这是兑现承诺的必经之路,她独自一人登上飞机,回到中国,回到那个曾经让她落泪的地方,她要找的,不仅是一个人,而是那段未曾消失的心灵寄托。 飞机降落在济南的那一刻,她已是银发满头的老人,但眼神依旧坚定,她没有选择在城市里安享晚年,而是来到聊城阳谷县刘庙村。 村里人起初以为这是个迷路的外国游客,可很快,他们发现这位老太太的目标非常明确,她捐出了变卖家产换来的资金,在村里建起了一所“中美友谊小学”。 这所小学并不是普通的捐赠工程,她为孩子们带来了价值二十多万元的电脑,亲手帮助学校建立了正规的微机教室,她甚至走进课堂,成为免费的英语老师。 一个八十多岁的外国老人,每天戴着老花镜,慢慢地教孩子们拼读英语单词,这在村里是前所未见的事情,她总说,孩子需要的不只是物质,还要有人陪伴他们去看更远的世界。 她的善举不止于此,每到圣诞节,她会装扮成圣诞老人,用毛驴车拉着一大车礼物,送到孩子们手里,那一幕成了村里孩子们最难忘的记忆。 她还想着村里年迈的老人,出钱为他们配老花镜,甚至资助几十位白内障患者完成手术,她不愿意只停留在表面,而是把慈善变成了实实在在的改变。 她的行动也扩展到了更广的范围,她推动聊城国际和平医院和国外医学界建立联系,邀请医生来交流学习,还设法为医院引进先进设备。 周末的时候,她会亲自去医院给年轻的医护人员上课,她的理念很简单:如果教育和医疗能够改善,孩子和老人都会生活得更好。 在刘庙村,她并不是一个过客,而是真正扎根下来的人,村里的路因为她的资助而得以修建,图书室因为她的帮助而扩建,村民们渐渐意识到,这个外国老太太不是来一时的,而是把自己余生都交给了这片土地。 牧琳爱的经历在当地引起了越来越多关注,人们惊讶于她并不是偶然来做慈善,而是用毕生心血扎根在这里,事实上,她本身的身份就很不寻常。 1917年,她出生在北戴河,从小就和中国土地有着天然的联系,成年后,她在美国完成了高等教育,拿下范德比尔大学博士学位,还在丹佛儿童医院担任院长,她本有条件享受优渥的生活,但命运把她重新带回了聊城。 当她坚定地选择留在村里时,社会给予了她认可,她被聘为“中美友谊小学”的名誉校长,也成为聊城国际和平医院的名誉院长。 她的名字频频出现在各类慈善表彰中,被授予“中华慈善大使”“山东慈善大使”“齐鲁友谊奖”,她的身份也随之发生改变,公安部门根据她的情况,特批她获得了中国永久居留权,那一天,聊城举行了隆重的仪式,把绿卡交到她手里。 她成为山东首位以“特殊人才”身份获批的外国人,她寄钱给聊城的救助会,保存下来的汇款单摞成厚厚一叠,即便在病床上,她仍然想把最后的价值贡献出来,她签署了遗体捐献协议,希望死后还能帮助中国的医学研究,2013年,她安静地走了,享年96岁。 她的离开并没有带来冷清,聊城为她举行了告别仪式,村民自发带来鲜花,孩子们在墓碑前撒下向日葵种子。 那条布满花朵的小路仿佛把人带回到几十年前,她与周仁杰道别的那个瞬间。 (信息来源:闪电新闻--寻找外事中的红色印迹|美国老太太牧琳爱的“中国心”)
[太阳]1999年,82岁的美国老人牧琳爱卖掉了美国的别墅、后院山林和代步汽车,
寒烟锁重
2025-09-22 17:43:36
0
阅读: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