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许世友到北京开会,一开国上将笑着和他打招呼,他理都不理,对方只能尴尬

混沌于浮云 2025-09-22 20:47:53

1967年,许世友到北京开会,一开国上将笑着和他打招呼,他理都不理,对方只能尴尬离开,就在其转身时,许世友恶狠狠地说道:“我真想一脚踹死你!” 许世友出生在河南新县一个穷苦农家,1905年那年,家里条件差得不行,8岁就送他去少林寺当小和尚,干杂活学武艺。寺里日子苦,每天练拳踢腿,练出一身硬功夫。16岁出寺回家种地,没多久就投身军队。1926年参加国民革命军,扛枪打仗,北伐时在前线冲锋。1927年入党,转到红军,手里大刀砍敌无数,长征中翻山越岭,升到红四方面军骑兵师师长。傅钟呢,1900年生在四川叙永县书香门第,从小读书识字,1919年在中学赶上五四运动,参与讨论。1920年去上海学法文,加入工读团体,同年坐船去法国勤工俭学,边打工边读马克思主义书。1921年入旅欧共产党,回国后1925年转正党员,做地下工作。1930年代进红军政治部,管组织纪律。 1930年代陕北,红军三大主力会师后,内部整顿张国焘问题。许世友来自红四方面军,对老上级有感情,会议上听到批评就火了,公开提异议,还说想回四川打游击。傅钟负责政治,按规矩上报,认定违纪严重,报告里建议从严处理,甚至提到可判死刑。许世友因此被关押,差点丢命,高层干预后才放出来。这事让许世友记恨傅钟多年,觉得他太冷酷。新中国成立后,两人分头任职,许世友去东南沿海管军区,傅钟在北京总政管文化,好多年没见面,但旧怨没消。 搜索网上权威资料,比如光明网和党史网站,确认这事源于“拖枪逃跑案”。1936年,许世友等几人因不满张国焘路线被批,私下商量带部队走人,傅钟报告后引发调查。许世友被抓,审问时承认有想法,但高层觉得情节不重,就放了。资料显示,傅钟只是按纪律办事,没个人恶意。两人背景不同,许世友靠打仗出头,傅钟靠政治工作立足,这也导致后来对立。许世友不爱读书,识字少,但脑子灵,带兵准;傅钟教育好,原则强,处理人事严。 1967年北京会议,许世友从南京赶来参加。傅钟也出席,两人多年没见。傅钟上前打招呼,笑着伸出手。许世友没理,转头跟别人说话。傅钟尴尬,转身走开。许世友看着背影,低声说那句狠话。网上资料说,这事反映许世友直性子,旧恨难忘。傅钟没反击,会后寄信和书,试图化解。两人恩怨从陕北延续到这儿,会议成了转折。 会议后,傅钟寄信给许世友,附《汉书》,信里引用古书话,表达理解。之后每月寄古籍,如《资治通鉴》《史记》,春节送全套《红楼梦》。每书夹纸条,写感慨或提醒。许世友起初不理,让警卫员念给他听。后来听出味,一次军区会,他解释“形而上学”,说来源傅钟信。大家惊讶,他自豪。从此他认真看书,床头放几本。两人通过书信联系,不再提旧事。 1985年秋,许世友在南京军区医院病重,床头一本旧《红楼梦》,书里滑出1967年傅钟信纸。他留到最后。傅钟晚年整理文稿,手记写“岁月如水,江湖路远,幸得故人不弃”。他多活几年,平静离世。搜索人民网和军史资料,确认两人晚年和解,通过书信维系情谊。许世友性格刚猛,傅钟稳重,两人从对立到理解,体现了老一辈革命者原则与情感平衡。

0 阅读:0
混沌于浮云

混沌于浮云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