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美国人一旦破产,基本就没机会翻身?一位居住美国10多年的朋友告诉我,美国

如梦菲记 2025-10-07 16:45:44

为什么说美国人一旦破产,基本就没机会翻身?一位居住美国10多年的朋友告诉我,美国的街头的流浪汉,可不全是穷人,他们反而更多的是中产阶级,甚至是曾经的成功人士,破产了才变成流浪汉的,可为什么他们破产后不能重新打拼呢?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在纽约的地铁出口旁,寒风灌进过街的隧道,一排排帐篷紧贴着墙壁,有人裹着旧军毯,有人正清点塑料瓶,乍看像普通的流浪汉,但细看他们的神情,透着一种不属于街头的体面残影。   有的头发整齐,有的脚边还放着笔记本电脑的残壳,人们或许想不到,他们中许多人曾住在带花园的郊区别墅里,有稳定的工作和账面上的幸福,如今只剩下街头的寒夜。   美国的中产阶级长期活在信用的幻象中,看似宽裕的生活,其实依赖着层层贷款支撑,房贷、车贷、教育贷款和信用卡账单把他们牢牢捆在收入上。   数据显示,美国家庭的住房支出占收入比例已超过三成,几乎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三倍,大约一半家庭拿不出四百美元应急金,一个人一旦生病、失业或离婚,现金流立刻断裂。   所谓体面的生活,是靠信用分维系的,那串分数就像隐形的身份标识,一旦滑落,生活也随之崩塌。   申请破产并非重来的起点,美国法律分为清算和重组两种破产形式,清算意味着除去生活必需品外的财产都要卖掉偿债,房子车子大多保不住,重组则要求在数年内用工资慢慢还款,可失去稳定收入的人很难履行。   两种选择都无法真正解脱债务,破产记录会被信用系统保存七至十年,几乎覆盖一个人的全部经济活动周期,银行和房东都能查到,雇主在录用前也会审查,一位原本在科技公司任职的工程师破产后尝试找工作,信用报告上的污点让他连面试都得不到。   信用崩塌后,一连串的麻烦接踵而至,没有信用,租不到房;没有固定住址,无法填写求职表;没有银行账户,工资发不进来,只能拿现金工。   这样的生活几乎封锁了重新站起来的道路,美国的社会体系极度依赖信用体系来筛选“可靠公民”,当信用失效,个人被系统自动排除在外。   医疗费用往往是压垮中产的最后一根稻草,一场急诊动辄几千美元,癌症治疗的费用足以吞噬多年积蓄,即便有保险,自付部分仍可能高达数万,许多家庭在病房与债务之间做抉择。   统计显示,超过六成个人破产案与医疗支出有关,破产后保险中断,小病拖成大病,身体状况迅速恶化,一个人身体垮了,就失去了继续打工的能力,连最基本的生活都成了问题。   住房危机进一步加重了困境,房产税、物业费、保险费一项不少,哪怕房贷已经付清,也可能因为拖欠这些费用而被拍卖,银行在追讨债务时冷冰冰地执行合同,不留回旋余地。   房子一旦被收走,连临时栖身的地方都没有,公共收容所名额有限,优先照顾妇女和儿童,单身男子往往排不上,街头帐篷区于是不断扩大,从洛杉矶到旧金山,从波士顿到西雅图,破产者成为新的无家可归者群体。   在美国社会,失败往往被视为个人问题,人们相信努力能改变命运,也因此习惯把落魄归咎于懒惰,破产者失去的不仅是资产,还有社会关系,朋友疏远,亲人避谈,社区没有机制接纳他们,精神崩溃在所难免。   研究显示,流浪者中患有精神疾病或药物依赖的比例远高于普通人,这并非先天问题,而是在持续绝望中形成的自我放弃。   政府的救助政策并不足以托底,失业金发放周期短,金额有限;住房补贴审批缓慢,往往几年都排不上,收容所环境恶劣,安全性差,许多人宁愿露宿街头。   与欧洲国家的社会福利制度相比,美国的社会安全网漏洞太多,医疗没有全民保障,教育成本高企,失业援助不足,自由经济的高效率背后,是个体承担全部风险的代价。   这种风险逻辑让人一旦跌倒就很难再起,信用系统的惩罚延续多年,债务法律的执行近乎机械,社会文化缺乏宽容,破产者在制度和舆论的夹缝中失去一切。   街头那些沉默的身影,是资本社会高速运转下的废弃物,他们的故事提醒人们,一个国家的真正强大,不在于创造多少财富,而在于能否给失败者留下重新开始的机会。   当灯火通明的城市在夜色中闪耀时,地铁出口的阴影里仍有人在铺开毯子,风掀起纸板,露出一张被生活磨平了棱角的脸,他们不是不曾努力的人,只是在这套规则里,没有被允许重新开始。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0 阅读:2
如梦菲记

如梦菲记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