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

史面的楚歌 2025-10-11 07:32:27

1977年上海“高考状元”袁钧瑛,公派留美拒不回国,可是她在美国深修40年后,却带着全部的积蓄回到了中国……还培养出三十多位国内顶尖生物人才。 1977年夏天的上海,纺织厂车间的机床声嗡嗡响,19岁的袁钧瑛蹲在工具箱旁翻复习资料,手背蹭着机油,指甲缝里还留着铁屑,恢复高考的消息像颗种子,在她心里发了芽。 这姑娘从小没了父亲,跟着母亲挤在弄堂里,白天拧螺丝,夜里点着煤油灯啃课本,没想到真考上了复旦大学生物系,成了那年上海理科第一名。 四年后,她从两万多个竞争者里杀出来,拿了全国第二,跟着中美联合培养项目去了哈佛,师从后来拿诺贝尔奖的罗伯特·霍维茨。 那时候中国的生物实验室,连个像样的显微镜都少见,试剂得掰着量用; 哈佛的实验室里,先进仪器摆得满满当当,顶尖学者随叫随到。袁钧瑛认准了细胞死亡研究,这方向在国内根本没法做,她留在了美国。 1989年拿到博士学位,国内盼着她回来,可她正在做的程序性坏死研究,需要稳定的经费和高端设备。 刚好麻省理工给了终身教授offer,有独立实验室,还有花不完的科研钱,她没犹豫,留了下来,后来还加了美国国籍。 消息传回上海,有人说她“忘了国家的培养”,她没解释,一头扎进实验室,显微镜底下看细胞,一待就是十几个小时。 其实她从来没和国内断了联系。那些年,她悄悄给复旦、浙大的实验室提建议,帮十几个中国学生争取到哈佛深造的机会; 把自己琢磨的研究思路写成课件,寄回国内,后来好多高校的细胞生物学课,都拿这个当参考。 2019年,她的团队和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浙江大学合作,发现了一种基因变异导致的罕见炎症病,还找到了治疗方法,患病孩子的发热终于退了。 这研究发在《自然》杂志上,是大陆临床医生和基础科学家第一次联合主导发现新免疫缺陷病,牵头的就是她。那时候她还没全职回国,成果已经落在了国内病人身上。 在美国四十年,她成了哈佛医学院第一位亚裔女性正教授,发了二百多篇论文。 最重要的是推翻了“细胞坏死不可调控”的老说法,提出“程序性坏死”——这个发现给癌症、阿尔茨海默症的新药研发,打开了一扇门。 学界叫她“细胞死亡研究的开拓者”,可很少有人知道,她丈夫早就在国内工作,两人长期分居,她总说“心里像缺了块”。 2010年后,国内科研环境慢慢好了,实验室有了先进设备,经费也充足。袁钧瑛开始频繁往返中美,筹备中科院生物与化学交叉研究中心。 2020年,62岁的她彻底告别哈佛,回了上海,把攒了一辈子的积蓄都投进了实验室建设。 有人说她“老了才落叶归根”,可认识她的人都知道,她比年轻时还拼,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组建团队、开新课题,主攻阿尔茨海默症和帕金森病。 她带学生特别严,从实验操作到论文写作,都要亲自盯着。 现在国内生物学领域近三十个顶级人才,都是她教出来的,其中一半本来要接海外offer,被她劝留在了国内。 2023年,她当选中科院外籍院士,这份荣誉不是给她“归侨”的安慰,是她这些年论文、人才、新药研发的实在成绩。 她的程序性坏死抑制剂,现在已经进临床试验了,未来可能帮到很多病人。 争议从来没断过,有人说她美国国籍“没归属感”,有人说她“两边投机”。 可这些都不如成果实在:她发的论文被全球同行引用,培养的学生在国内撑起了科研半边天,找到的罕见病治疗方法,让患病孩子能正常上学了。 袁钧瑛的人生,不是“背叛”或者“回归”能概括的。 她年轻时在海外把科研的根扎深,老了回来把果子结在国内。 就像当年她丈夫回国搭平台,她去海外突破技术瓶颈,这种接力,才是科研进步的样子。 现在的她,还是每天泡在实验室,看着学生做实验,偶尔摸摸桌上的老照片,那是1977年在车间里复习的自己。 有人问她后悔没早点回来,她只说:“每个阶段做好该做的事,现在能把积累的东西教给年轻人,就够了。” 科研从来不分国界,人才也不是非此即彼。 她用一辈子证明,不管走多远,初心都是把事做好,帮着国家往前跑。 现在的袁钧瑛,还在等着下一个能帮到病人的发现,这就是一个科研人的本分,也是最动人的坚持。

0 阅读:0
史面的楚歌

史面的楚歌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