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法国一男子来到中国40年时间,竟然无偿资助了70多位中国学生出国留学,而他提出的唯一要求,竟然是,他所资助的学生,学有所成后必须回到中国! 米里拜尔有个很亲切的中文名,叫米睿哲。1976 年,他收拾了简单的行李,从繁华的巴黎来到当时还很落后的中国,一落地就扎进了西安。那会儿他受聘于西安外国语大学,成了一名法语老师。 刚到学校时,中国刚从特殊时期走出来,教育资源还很匮乏,不少学生虽然天资聪颖,却连一本像样的法语词典都买不起,偶尔在课本上看到 “巴黎大学”“索邦学院” 这些国外名校的名字,眼里会闪着向往的光,可一想到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又会悄悄低下头。 米里拜尔看在眼里,心里不是滋味。他没跟任何人商量,先是从自己的积蓄里拿出钱,帮几个家境特别困难的学生买了参考书和听力磁带;后来看着越来越多学生因为没钱错失深造机会,他干脆下定决心:要帮这些有潜力的孩子圆留学梦。 可资助留学不是小数目,就算他有家族津贴,也经不起长期投入。为了凑钱,米里拜尔把巴黎祖上留下的老宅租了出去,自己则在西安住学校分配的老房子,那间屋子不到 20 平米,家具简单到只有一张木板床、一张旧书桌,墙上贴着学生送的剪纸,连个像样的衣柜都没有。 他身上常穿一件洗得发白的蓝衬衫,一日三餐不是在学校食堂吃馒头面条,就是自己在家煮点粥,偶尔买块肉,也会做成菜带到学校,分给家里困难的学生。 从 1980 年资助第一个学生去法国留学开始,四十多年下来,经他手送出的学生足足有 70 多个,遍布法国、英国、德国等国家的顶尖名校,学的专业涵盖外语、工程、医学等多个领域。 每次学生拿到录取通知书,准备出国前,米里拜尔都会找他们单独谈话,认真地盯着对方的眼睛说:“去国外好好学真本事,多看看先进的技术和理念,但别忘了,中国需要你们,学完一定要回来。” 他不是要绑住孩子们的前途,而是那些年他走了大半个中国,见过偏远山区的孩子因为没老师辍学,见过工厂因为技术落后生产停滞,他太清楚当时的中国多缺人才,他想让这些留学生成为 “种子”,把国外的知识带回来,在这片土地上生根发芽。 后来这些学生果然没让他失望。有的回国后成了高校里的法语教授,培养出一批又一批外语人才;有的进入外贸行业,成了中法贸易的 “搭桥人”,帮中国企业把产品卖到欧洲;还有的扎根新疆、青海等边疆地区,当起了双语老师,教少数民族孩子学外语。 每次学生回来探望他,都会像汇报成绩一样,跟他讲中国的变化:“米老师,西安现在有地铁了”“我们建了自己的大飞机”“农村的学校都有新操场了”,这时候米里拜尔的眼睛会亮得像藏了星星,一边听一边点头,嘴里不停说 “好,好,中国越来越好”。 米里拜尔在西安外国语大学任教几十年,还有个让人佩服的习惯,从不接学校给的工资。校长知道他生活简朴,多次把工资条塞到他手里,都被他原封不动退回去。 他总说:“我有房租和家族津贴,够我生活了,这些工资留着给学校修实验室、给贫困生交学费,比给我更有用。” 他对自己抠到极致,对学生却格外大方:有个学生家里突发重病,他立马拿出攒了半年的房租钱,让学生先回家给家人治病。 有个学生申请法国学校缺推荐信,他熬夜写了十几页,连格式都反复改了三遍,生怕出一点错。2014 年,他当选 “中国好人”,领奖时穿的还是那件洗得发白的蓝衬衫,对着镜头只说了一句特别朴实的话:“我没做什么了不起的事,只是做了该做的。” 米里拜尔对中国的感情,深到连身后事都早早做了安排。晚年他身体越来越差,却瞒着远在法国的侄子,悄悄跟西安交大医学院签了遗体捐献协议,他要把自己的遗体捐出去做科研,连骨灰都不用保留。 后来侄子从法国赶来劝他,说 “家族有家族的安葬规矩,不能这么做”,他却很坚定:“我在中国活了一辈子,吃中国的饭,教中国的学生,死了能为中国的医学做点贡献,这样才算真的留下了,才算没白来一趟。” 2015 年,米里拜尔在西安去世,享年 96 岁。他的葬礼上来了几十个学生,每个人手里都捧着一束白菊,围着他的遗像哭着说 “米老师,我们都回来了,您放心”。 直到现在,西安外国语大学的校史馆里,还留着他当年用过的旧书桌,桌面上刻着一行淡淡的法语,翻译过来是 “这里是我的家”。米里拜尔这辈子没在中国留下任何财产,却留下了 70 多个扎根中国的人才,留下了一份跨越国界的善意,更留下了一种 “把他乡当故乡” 的深情。 他用 40 年的时光证明,无私从来不是一句空洞的口号,而是把别人的困难当成自己的牵挂,把别人的国家当成自己的家,哪怕自己过得再简单,也要把光和热都送出去。这样的人,不管来自哪个国家,都值得被永远记住。 信源:陕西日报
一个人能无私到什么程度!法国一男子来到中国40年时间,竟然无偿资助了70多位中国
烟雨评社
2025-10-12 12:48:48
0
阅读:68
dj小波
侠之大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