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忠尧为把50毫克镭带回祖国,扮乞丐昼伏夜出,行走1400公里,躲过日军搜查,没有他,原子弹研制困难重重!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1937年的夏天,北平城笼罩在战火之中,七七事变后,日军铁蹄踏入清华园,原本书声琅琅的校园变成一片废墟。 就在师生们仓皇南逃的混乱中,物理学家赵忠尧做了一个冒死的决定,他要回去取一样东西,一样关乎中国未来命运的东西。 那是50毫克镭元素,装在一个铅制容器里,静静躺在清华物理实验室的保险柜中。 这份珍贵的放射性材料来自六年前,当时赵忠尧在英国剑桥跟随“原子核之父”卢瑟福做研究,临别时老师将这罐镭郑重交给他,嘱咐他回国后要继续科研工作。 在那个年代,50毫克镭的价值难以估量,它意味着一个国家能否在核物理领域起步,意味着能否培养出自己的原子科学人才。 赵忠尧太清楚这份材料的分量了,没有它,中国的核物理研究只能停留在纸面上,学生们只能听老师讲述国外的实验成果,永远无法亲手触碰这个领域。 而一旦落入侵略者手中,后果更是不堪设想,于是在一个漆黑的夜晚,他联系上建筑学家梁思成,两人驾车冲进已经空无一人的清华园,撬开实验室的地砖,取出那个沉甸甸的铅筒。 接下来的问题是如何把它带出去,从北平到长沙有1400多公里,火车早已停运,公路上挤满了逃难的百姓,日军在各个关卡严密盘查。 赵忠尧找来一个破旧的咸菜坛,把铅筒小心包裹后塞进坛底,又往上面撒了些咸菜叶子,他脱下西装,换上粗布衣衫,在脸上抹了泥土,把自己打扮成一个落魄的逃荒者。 从这一刻起,这位曾在剑桥与世界顶尖科学家共事的物理学博士,变成了怀抱咸菜坛的乞丐。 这条南下的路走得异常艰难,赵忠尧白天躲在路边的破庙或树林里,等到夜幕降临才赶路,他吃野菜充饥,喝沟里的水解渴,脚上的布鞋很快就磨破了,双脚血肉模糊。 每次遇到日军检查站,他就低着头,紧紧抱住坛子,用沙哑的声音说这是父亲的骨灰,要带回老家安葬,士兵们看他形容枯槁,一身臭味,往往挥手让他快走。 最危险的一次是遇到土匪,那伙人看赵忠尧护着坛子不肯松手,以为里面藏着金银财宝,上来就是一顿毒打。 赵忠尧被打倒在地,却死死把坛子压在身下,任凭拳脚相加也不松开,土匪们被他这股拼命的劲头吓住了,以为碰上了疯子,反而不敢再抢。 还有一次在破庙里过夜,气温骤降,赵忠尧担心镭容器被冻裂,整夜抱着坛子靠在火堆边,一刻不敢合眼。 二十多天后,当这个蓬头垢面的“乞丐”出现在长沙临时大学门口时,门卫根本不让他进,直到校长梅贻琦听到消息赶来,认出眼前这个瘦得脱了形的人竟是赵忠尧,两人相拥而泣。 梅贻琦接过那只咸菜坛,双手都在颤抖,他知道,这个看似普通的坛子里,装着的是中国科学的火种。 1938年,西南联大在昆明成立,赵忠尧用这批镭开设了中国第一个核物理实验课程。 尽管实验室是竹棚搭建,仪器要自己土法制作,防护设备只有厚棉被,但学生们第一次能够亲手进行放射性实验,第一次真正接触到核物理的奥秘。 这批学生里走出了钱三强、邓稼先、杨振宁、李政道等人,他们后来成为中国核事业的脊梁。 1964年10月,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爆炸,那朵升腾的蘑菇云震惊了世界。 人们记住了那些功勋科学家的名字,却很少有人知道,支撑这项伟业的最初实验数据,来自27年前那个抱着咸菜坛走过1400公里的物理学家。 1998年,赵忠尧在北京去世,享年96岁,他的一生没有惊天动地的豪言壮语,只有在最危急时刻挺身而出的担当。 当国家需要有人守护科学的火种时,他选择了化身乞丐,用双脚丈量那条生死未卜的道路,正是这份朴素而坚定的信念,让中国的原子时代没有在黑暗中迷失方向,而是一步步走向光明。 对此大家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讨论,说出您的想法! 信源:中国青年网——那个把50毫克镭放进咸菜罐里的“乞丐”,竟是两弹元勋!
赵忠尧为把50毫克镭带回祖国,扮乞丐昼伏夜出,行走1400公里,躲过日军搜查,没
如梦菲记
2025-10-13 16:48:28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