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风]南宋绍兴八年,科举考试结束,赵构发现探花是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便问道:“您多大,有孩子吗?”谁料,对方直言:“草民73岁,并未娶妻生子。”结果,赵构笑道:“30岁的宫女,赏给你了!” 这一年,临安城里皇帝下的这道圣旨,成了一件没人能想到的奇事 —— 新科探花陈修被宋高宗赵构亲自赐婚,妻子是宫里一位 30 岁的施姓宫女,这本来该是极大的荣耀,但问题是,陈修已经 73 岁了。 这事听起来像个趣闻,但如果只把它当成简单的 “皇帝和臣子之间的美谈”,那就把它看得太浅了。 首先,这道圣旨是对陈修个人长期坚持的最大认可,从年轻力壮的少年,到头发花白的 73 岁老人,陈修在考科举这条路上走了整整五十年,支撑他坚持下来的,除了母亲去世前 “别放弃” 的嘱咐,还有一股不服输、不信命的劲头。 陈修家境非常差,只能靠借别人的书抄下来学习;饿肚子的时候,就去挖野菜充饥,和他同一年考中科举的状元黄公度、榜眼陈俊卿,都是他的同乡,早就取得了功名,而陈修一次次落榜,却没被成家立业的事牵绊,一辈子没结婚,也没有孩子。 科举制度有个特点:原则上不限制考生年龄,只要不是罪犯,也不是某些特定行业人家的后代,只要有毅力、有本事,理论上可以一直考下去。 陈修就是把这个规则用到极致的人,所以,皇帝赐婚对他来说,不只是给了一个官职那么简单 —— 这是皇帝用皇权帮他补上了人生中 “成家” 这最后一块空缺,是对他一辈子苦读的最高认可。 当然,宋高宗赵构赐婚也不是一时冲动,这更像是一场有计划的政治安排,当时 “靖康之耻” 的影响还没消除,让国家 “重新兴盛” 是南宋朝廷最重要的事,国家特别需要一个 “忠诚、坚韧” 的榜样来鼓舞人心,而陈修正好成了最合适的人选。 陈修在乡试时写过一篇《四海想中兴之美赋》,里面有一句 “葱岭金堤,不日复广轮之土”,表达了收复失地的愿望,正好说到了赵构心里。 所以,在金銮殿上赵构问陈修年龄、家庭情况,与其说是关心陈修个人,不如说是一场面向全国的 “公开示范”。 赵构把宫女连同一笔丰厚的嫁妆赏给为国家苦读一辈子的陈修,就是要告诉天下人:只要你对国家忠诚,国家肯定不会亏待你。 他甚至还嘱咐施氏要 “为国家培养人才”,这说明这场婚姻从一开始就带着政治目的,是为了王朝的未来服务的。 这道圣旨从皇宫传到民间后立刻引起了轰动,成了临安城里最热门的话题,老百姓的想法很复杂:有人羡慕陈修运气好,一下子成了皇亲国戚、有了家;但更多人把这事当成笑话看。 毕竟两人年龄差距太大了,很快,就有喜欢凑热闹的人编了首诗调侃:“新人若问郎年几,五十年前二十三。” 这句话一下子点破了官方想宣传的 “正能量”,说出了普通人眼里这场婚事 “不合常理” 的地方。 但就在外面议论纷纷的时候,陈修和施氏的家里却过得平静又温馨,施氏把家里的事打理得有条有理,陈修处理完公务后,就教施氏读书写字,给她讲自己这一辈子考科举的经历。这对在别人看来 “极不般配” 的夫妻,在自己的小家里相处得很和睦,互相尊重。 信源:杭州日报 杭州人物志之赵构:西溪且留下
[微风]南宋绍兴八年,科举考试结束,赵构发现探花是一名白发苍苍的老人,便问道:“
千浅挽星星
2025-10-14 18:42:33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