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旦中美开战,中国导弹能够干掉美军航母吗? 美国国防部长皮特·赫格塞斯最近在国会听证会上放出重磅言论,他直言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能在短短20分钟内摧毁美军全部11艘航母。这话一出,华盛顿的议员们脸色铁青,五角大楼的报告也随之被翻出来,强调中国军力报告中对北京反舰能力的评估。赫格塞斯不是在闲聊,他点名了那些速度高达10马赫的家伙,能在美军反应前直扑目标。美媒跟着起哄,说这暴露了美国海军的软肋,航母群在西太平洋的日子越来越难过。 想想看,美军这些年砸了上千亿建的钢铁堡垒,突然间就成了活靶子?这不光是技术问题,更是战略自信的动摇。现实中,美军航母编队总在远离中国海岸的第二岛链晃悠,就是怕靠近了被一锅端。但赫格塞斯的话,也透着股无奈——美国得承认,对手不是从前那个只能靠人数堆的军队了。中国这些导弹,不是科幻道具,而是实打实的威慑工具,让华盛顿的决策者夜不能寐。 中国国防部对赫格塞斯的说法没客气,直接回击这是“渲染中国威胁论”,还劝美方别有“受迫害妄想症”。这回应接地气,却也点出了问题的本质:中美军力对比,早不是冷战时期的单边碾压。中国的高超音速导弹,如鹰击-21和DF-26,射程轻松过2000公里,末端机动性强,能从陆基或舰载平台发射。DF-26被称作“航母杀手”,专为对付大吨位目标设计,弹头重量数百公斤,动能冲击力够撕开航母的甲板。美军自己的兵棋推演,也承认在台海或南海冲突中,这些导弹的饱和攻击会让防御体系吃不消。不是说一枚就能全歼,而是多枚齐发,层层突破。想想俄乌战场上,高超音速导弹虽被拦截过,但那是在欧洲地形下;换到西太,中国有卫星链路和无人机辅助定位,精度更高。美方报告也承认,标准-6导弹对高超音速目标的拦截率,还停在理论阶段。中国的导弹体系,不是孤立的武器,而是情报、指挥和火力的完整链条,这让它在潜在冲突中占了先机。 美军航母可不是纸糊的,尼米兹级和福特级的防护,让击沉它们远没那么容易。水线下装甲厚达数百毫米,能扛住2.5马赫导弹的直击;舰体分2000多个水密舱,损管队能在几分钟内封堵漏洞。外层有预警机和F-35舰载机巡逻,中层标准导弹网覆盖上百公里,内层密集阵炮每分钟吐出数千发子弹。2025年红海冲突中,胡塞的弹道导弹和无人机虽逼退了杜鲁门号,但航母只是轻伤撤修,没丧失战斗力。这说明,航母不是单打独斗,而是整个打击群的王牌。美军还部署了郊狼激光系统,对付低慢小目标,技术上也能升级反高超音速。更别提电子战,EA-18G战机能投放干扰箔条,模糊导弹雷达。击沉一艘航母,需要导弹命中要害部位,如飞行甲板或舰岛,且连续多发才行。一发入魂?那多半是电影情节。实战中,航母会变轨规避,伴随舰拉开距离,生存率远超预期。中国导弹再猛,也得面对这些层层关卡。 现代海战不是比谁的导弹快,而是体系对体系。中国追求的不是硬碰硬的全歼,而是“区域拒止”——用导弹阵列把美航母赶到1000公里外,压缩其投送能力。2023年南海,轰-6K轰炸机逼近里根号,美舰队立马掉头撤退,就是活生生的例子。鹰击-21从055驱逐舰上发射,能在美舰载机触手不及时锁定目标,这不光是技术领先,更是战略智慧。美军也知道这点,所以在2025年中东部署福特号时,强调航线随机化和电子干扰,避免卫星侦察。两国军力对比,已从航母数量转向不对称作战,中国靠陆基导弹弥补海空军短板,美方则推远程加油机和潜艇翻盘。但潜艇战风险高,一艘洛杉矶级被中国反潜网盯上,也难全身而退。赫格塞斯的警告,其实是给国会要预算的信号——美国海军得升级,否则在西太就成摆设。中国这边,导弹出口版已卖到中东,证明了实战价值,但北京强调防御性,从不主动挑事。 这事还牵扯全球格局。击沉航母不光是军事损失,更是政治地震。中美开战,经济链条先崩,全球供应链断裂,美国超市货架空荡荡,中国出口也受重创。美媒分析,丢一艘航母,等于5千人命和130亿美元蒸发,国内舆论会炸锅,国会追责不断。中国导弹的威慑力,就在于让对方三思而后行。想想二战后,美航母称霸七海,靠的是技术垄断;现在,高超音速时代来了,平衡在变。俄罗斯的锆石导弹在黑海试水,美军看得心惊;中国DF-17部署后,关岛基地的演习多了应急预案。两国都在加码,但底线是避免热战。赫格塞斯的话虽夸张,却提醒大家:军力竞赛不是零和游戏,得靠外交化解。否则,太平洋从贸易通道变战场,谁都输不起。
王雨军烈士是真正的英雄。1963年出生的他,1983年入伍成为35218部队七
【1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