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3年胡琏在山地战斗中表现出色,他认为日本的大炮和坦克装备都非常先进,不应该

炎左吖吖 2025-10-15 10:54:03

1943年胡琏在山地战斗中表现出色,他认为日本的大炮和坦克装备都非常先进,不应该硬碰硬,而应该智慧地应对,而在石牌地区,由于山脉连绵、地形险恶,它可以成为击败敌人的有力武器。 1943年5月,第十一师师长胡琏站在凤凰山顶,拿着望远镜观察着脚下连绵的峰峦、交织的峡谷。 他知道,这里即将成为中日双方绞肉的战场。 随后,他对身边的参谋说:“日本人想从这儿撕开陪都的防线,但他们的坦克大炮,得先问问这山地答不答应。” 其实,胡琏不是第一次打山地战。 这个陕西农家出身的黄埔四期生,从北伐到抗战,打了十年仗,最擅长的就是在崇山峻岭里“借势”。 石牌要塞地处长江咽喉,北接大巴山余脉,南濒三峡急流,山高谷深、崖壁陡峭,连当地猎户都得辨认三天才能摸清路径。 日军若想西进重庆,必须突破这道天然屏障。 接到“死守石牌”的命令时,胡琏正蹲在地图前思考。 他把第十一师的防线分成三层。 前沿用鹿砦、铁丝网封死主要通道,山腰的天然溶洞里,每三个士兵守一挺机枪,洞口用灌木伪装成野藤。 主峰大松岭后侧,他带着工兵连挖了三条暗壕,能藏下一个加强连。 这些设计,全是他爬了七天山路,摸透山势后定的。 “日本人装备好,但山地战拼的是腿脚和脑子。” 战前动员会上,胡琏吼:“咱就用这山,当他们的坟场。” 5月25日,日军的炮声撕碎了晨雾。 第六师团、第三十九师团等六个师团十余万兵力,在海军舰炮和飞机掩护下,从渔阳关、清河方向压来。 第十八师的外围防线首当其冲,激战三日后失守。 石牌核心阵地,成了插在日军喉咙里的一根刺。 蒋介石的电令当天深夜送到胡琏手上:“死守石牌,与阵地共存亡。” 第二天一大早,胡琏就带着所有军官在阵前,对着青天白日旗宣读电文。 “今日不是敌死,便是我亡!” 战斗最惨烈的,是5月28日的牛场坡争夺战。 日军集中两个联队猛攻302高地,第十一师一个营死战不退。 子弹打光了,士兵们抄起枪托砸。 枪托断了,就用石头砸。 石头没了,就扑上去拼刺刀。 更残酷的是高家岭的白刃战。 三小时里,双方士兵都端着刺刀冲锋。 中国士兵大多比日军矮半头,枪杆子得举过头顶才能够到敌人。 有人被刺穿胸膛还攥着敌人的衣领,有人断了一条腿还咬着牙往前扑。 战后打扫战场,一千五百具尸体横陈在山谷,分不清谁是日军谁是国军。 胡琏在指挥所攥着望远镜,看着战场上的惨状。 他想起出发前写的五封家信,委托兽医官崔焕之转交陕西老家的父母妻子。 信里只有一句话:“国家存亡之际,军人当以死报国。” 不料崔焕之跟记者闲聊时说了这事,《扫荡报》登出来,全国都知道了石牌有个“以死明志”的师长。 而日军始终没啃下石牌。 胡琏的“地形战术”让他们的坦克大炮成了摆设。 狭窄的山道上,坦克转不过弯,密布的鹿砦前,装甲车被炸断了履带,就连最精锐的突击队,也在溶洞群的机枪火网里成了活靶子。 更解气的是长江上的炮战。 要塞江防炮台总台长方荣早就算准了日舰航线,当日舰企图溯江西进时,炮兵们精准击沉一艘、重创一艘,逼得日舰队退回宜昌。 陆地上打不过,水里也讨不了好。 6月12日,日军全线撤退。 石牌要塞前,胡琏的士兵们跪在焦土上,他们守住了。 此战被写入各国军事教材,被称为“东方斯大林格勒”。 胡琏也因功升军长,可他最在意的,是阵地上那三千多座新坟。 “他们用命换来了陪都的安全,”多年后他回忆,“我这军长,当得值。” 如今的石牌要塞,崖壁上的弹孔已被青苔覆盖,当年的战壕里长出了野杜鹃。 但每到清明,总有游客捧着鲜花来。 网友说得好:“胡琏不是天才,是把山地的每块石头都变成了武器。” “那些白刃战的细节,看得人眼泪直掉,这才是中国人的血性。” 1943年的春天,胡琏用一座山,挡住了十万日军的西进铁蹄。 他或许没想过青史留名,只知道“守土有责”四个字,重过性命。 长江水还在流,石牌的山还在立。 那些埋在土里的士兵,那些刻在崖壁的弹痕,还有胡琏写在家书里的“以死报国”。 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民族的脊梁,告诉后来人有些仗,必须用命打,有些山,必须用魂守! 主要信源:(澎湃新闻——抗战名将︱胡琏:石牌保卫战成就“东方的斯大林格勒”)

0 阅读:166

评论列表

darling

darling

5
2025-10-15 11:51

中国士兵大多比日军矮半头,枪杆子得举过头顶才能够到敌人。 ,作者你是脑子问题还是亲日份子

猜你喜欢

炎左吖吖

炎左吖吖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