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岁高龄的王心刚,如今在中国住进了一家普通养老院。每月开销不过6800元,没雇专人照顾,也没有豪华排场,过得非常朴素。 2023 年北京某老电影修复工作室,机器嗡嗡运转。工作人员正擦拭《寂静的山林》胶片,门却被轻轻推开 ——91 岁的王心刚拄着拐杖站在门口。 他指着屏幕里 “史永光攀岩” 的镜头,声音清亮:“当年踩空了,幸好被树杈挂住。”工作室里瞬间安静,没人想到这位老艺术家会突然来 “探班” 老胶片。 时间跳回 1956 年,《寂静的山林》拍摄现场在长白山深处。有场侦察员攀岩的戏,没有安全绳,王心刚踩着湿滑的岩石往上爬。 爬到一半脚滑,他本能抓住旁边的树杈,手臂被划出一道血口。导演让他休息,他却笑着说 “接着拍,血擦干净就不明显”,坚持完成了镜头。 后来这处伤口留了疤,他总跟人说 “这是史永光给我的纪念”。1962 年拍《野火春风斗古城》,王心刚遇到个难题。 角色杨晓冬要在 “深情” 与 “坚毅” 间切换,他总觉得演得不够到位。那段时间,他每天泡在片场,对着镜子反复练 “眼神戏”—— 开心时眼尾带笑,严肃时眼神锐利。 有场与王晓棠的对手戏,他临时加了个 “递围巾” 的小动作,让角色更显温柔。王晓棠后来回忆:“他对戏太较真,连一个手势都要磨半天。” 除了拍戏,王心刚还有个 “怪习惯”—— 收集自己参演的胶片。1970 年代,八一厂整理旧片库,有些老胶片因保存不当发潮。 他听说后,主动申请去帮忙,戴着口罩蹲在库房里,一张张擦拭胶片上的霉斑。有卷《海鹰》的胶片缺了几帧,他凭着记忆,找剪辑师一点点补全。 他说:“这些片子不是我一个人的,是一代人的回忆,不能丢。”1985 年,王心刚当八一厂副厂长时,做了件让人意外的事。 厂里要拍一部关于边防战士的电影,年轻导演找不到合适的外景地。王心刚二话没说,带着导演跑了半个月,从内蒙古到新疆,亲自踩点选景。 晚上住简陋的招待所,他还帮着导演改剧本,提 “多拍战士日常,少喊口号” 的建议。片子后来获奖,年轻导演抱着奖杯去谢他,他却摆手:“是你们拍得好。” 1990 年代,王心刚在美国帮儿子带孙子,也没放下对电影的牵挂。当地华人社团办老电影展,邀请他去做分享。 他特意准备了手写的发言稿,从《寂静的山林》讲到《我的长征》,还教大家 “怎么从眼神看角色心情”。 有华人影迷问他 “还会拍戏吗”,他笑着说 “老了,该给年轻人机会了”,却悄悄把发言稿留给了当地电影学院。 2018 年,大连举办 “老电影回顾展”,王心刚受邀出席。活动当天,他提前半小时到场,不是去休息室,而是去展厅看老照片。 看到自己当年和剧组人员的合照,他驻足很久,轻声念出每个人的名字。有位 80 多岁的老影迷拄着拐杖来见他,握着他的手说 “我是看你的戏长大的”,他眼眶瞬间红了,紧紧回握对方的手。 活动结束后,他还特意叮嘱主办方 “多放些老演员的作品,别只围着我转”。 如今,92 岁的王心刚住在大连一家普通养老院,生活简单规律。每天早上,他会绕着养老院的小花园走两圈,顺便帮护工浇浇花。 下午要么看老电影,要么写毛笔字 —— 他最爱写 “踏实” 二字,挂在房间里。偶尔有电影学院的学生来拜访,他会跟他们聊拍戏的技巧,还会拿出当年的笔记给他们看。 护工说,他房间里最珍贵的东西,是一个装满老胶片的盒子,还有那本写满拍戏心得的笔记本。 去年冬天,养老院组织活动,王心刚还带头唱了《海鹰》的插曲。虽然声音有些沙哑,但他唱得格外认真,眼里闪着光。 唱完后,他对大家说:“不管多大年纪,都要有点热爱的东西,日子才有意思。” 窗外的雪轻轻落下,这位老艺术家的故事,就像他参演的老电影,平淡却温暖,让人记在心里。 主要信源:(京报网——93岁王心刚的养生窍门:日常坚持“这几点”)
93岁高龄的王心刚,如今在中国住进了一家普通养老院。每月开销不过6800元,没雇
笑蓝说
2025-10-16 12:54:55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