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兰那边在看到安世中国宣布:给中国员工正常发放工资,不许接受荷兰那边管理后,他们立马宣布:他们会给中国这边的员工正常发放工资的。 “若供货中断,欧洲乃至全球汽车产线将面临减产或停工!” 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ACEA)的一则警告,近期让全球汽车行业的神经骤然紧绷。 谁也没料到,这场震动整个产业的危机,源头竟是一家中资半导体企业的控制权纠葛。 时间拨回 9 月底,荷兰政府突然以 “国家安全” 为由,接管了中资控股的安世半导体(Nexperia),同时暂停部分管理层职权。 10 月 4 日,中国商务部迅速采取反制措施,对安世中国及其分包商实施出口管制,明确禁止特定在华产成品和子组件出境。 对峙的火药味很快蔓延到企业内部,安世中国突然向员工和客户发出通知,声称总部已中止对中国员工的工资发放,还切断了系统访问权限。 10 月 19 日,安世半导体中国公司通过官方公众号发布《告全体员工书》,因荷兰政府介入企业控制权引发系列动荡,公告措辞尽显强硬。 文中开宗明义:“我们将独立开展所有经营活动,继续为客户、合作伙伴和员工负责。” 明确表态公司作为中国企业依法独立运营,员工仅需服从国内管理层指令,可拒绝未经法定代表人认可的外部指示。 可没过多久,安世总部便公开否认这一说法,双方各执一词,信息的撕裂让供应链上下游企业陷入深深的恐慌。 好在中国相关单位及时表态,号召员工服从本地管理,同时承诺会持续保障生产与工资发放,试图稳住动荡的局面。 更大的冲击,早已突破企业自身的边界。 作为全球汽车行业高容量、成熟制程器件的核心供应商,安世半导体的供需天平一旦失衡,牵动的是全球无数车企的生死线。 据行业内部消息,目前企业现有库存仅能支撑数周,而寻找替代品远非易事,不仅需要重新完成认证流程,还得进行配套改造,短期内根本无法实现。 德国汽车协会及多家车企纷纷发声,直言若这场争端无法尽快解决,全球汽车产业链将直面 “断供” 危机。 这场风波的背后,藏着几重无法回避的现实,跨国企业在敏感技术领域的治理体系本就脆弱,一旦触及 “国家安全” 的红线,很容易引发国家层面的强力介入。 地缘政治博弈正不断向产业领域渗透,各国在维护产业安全与坚守全球化之间,越来越难找到精准的平衡点。 更关键的是,全球供应链对单一大宗供应商的过度依赖,已成为致命短板,任何一点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荷兰以 “安全” 为名接管企业,中国以 “反制” 维护自身权益,双方看似各有立场,可最终的代价,或许要由整个汽车行业来承担。 对企业而言,眼下最要紧的是加快供应链布局,推动替代品的资格互认,减少对单一环节的依赖。政府层面更需在国家安全与商业运转之间找到平衡点,外交协商该是优先选项,而非让分歧持续发酵。 产业界则需建立长期库存策略,提前做好风险应对,避免政策波动直接转化为生产危机。 安世半导体的这场风波,无疑给全球跨国企业都上了一堂代价高昂的公开课。 这场争端清晰印证了一个关键趋势:企业的 “所有权” 正与实际运营的 “主导权” 逐渐脱钩。 股权证书虽是所有权的法定凭证,代表着资本层面的掌控,但当企业深度扎根本土,构建起成熟的生产力体系、依托庞大的本土市场,且融入紧密的本土供应链网络后,单纯的股权影响力便愈发脆弱。 对此,你有怎么样的看法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