恒河为什么没有航运能力?很简单,被英国给坑了,印度花大价钱清空淤泥,到头来却发现,恒河最关键的一段,它的出海口和三角洲,属于邻国孟加拉。 恒河在印度人心里的分量不用多说,被当成圣河祭拜,流域养活了上亿人,可这么一条贯穿北部平原的大河,愣是没能像别的大河那样搞起航运。 别说万吨巨轮,有时候连千吨货船都得小心翼翼,稍不注意就搁浅在浅滩上,好好一条大河成了内河航运里的“小透明”。 说起恒河航运不行的根子,得先扯到英国殖民,当年英国人在印度搞基建,压根不是为了让印度发展,全是为了方便掠夺。 恒河刚开始还有点航运样子,茶叶、棉花、黄麻这些原料全靠它漂到加尔各答,再装船运回英国。 那时候修的运河、码头,看着像回事,其实都是临时的运输跳板,压根没想着建完整的航运体系。 等铁路修起来了,英国人立刻对恒河撒手不管,铁路运货更快更稳,还能深入内陆,恒河的利用价值瞬间跌到底。 更损的是,他们临走前还故意把河道上的桥修得特别矮,只留着小船能过,彻底断了大型船舶通航的可能。 殖民统治的逻辑从来都是这样,有用就榨干价值,没用就随手废掉,哪管你几十年后的发展需求。 所谓的殖民基建遗产,不过是给印度留了个半拉子烂摊子,连修桥的高度都藏着坏心眼。 英国留下的烂摊子还没收拾完,地理上的坎儿又卡过来了,1947年印巴分治那一刀,直接把恒河最关键的部分切给了孟加拉国,上游干流留在印度,可下游的三角洲和主出海口全划到了孟加拉国境内。 这就等于自家的院子连着大门,可大门钥匙在邻居手里吗,印度后来急着复兴航运,砸了不少钱挖淤泥,想把河道弄深点,结果白忙活一场。 就算河道清干净了,货物要出海还得借道孟加拉国的水域,主动权完全不在自己手里。 更麻烦的是水权矛盾,印度修了法拉卡大坝,旱季截走大部分河水,涝季又突然开闸泄洪,既加剧了下游淤积,又把孟加拉国得罪得死死的。 两国连个正经的协调机制都没有,各自建水坝,互相提防,连水文信息都不共享,航道治理根本没法形成合力。 别的河流就算流经多个国家,也能坐下来商量着分水量、管航道,恒河这边倒好,全是算计和矛盾,航运怎么可能搞得起来。 出海口不在手里,印度自己折腾的治理也全没抓到重点,恒河泥沙本来就多,每年带下来的泥沙能堆出大片新土地,今天挖完航道,明天就可能被新沙洲堵死。 印度花了大价钱搞疏浚,可泥沙淤积的速度比挖的速度还快,那些钱基本等于扔水里听响。 管理更是乱成一锅粥,恒河流经十几个邦,牵扯二十多个部门,跨邦运点货要办一沓手续,盖十几个章,等审批下来,货都可能过时了。 预算分配也糊涂,喊着复兴航运的口号,钱却大多砸在了环保宣传上,真正用来修船闸、升级码头的资金少得可怜。 更别提宗教因素的制约,瓦拉纳西这些地方天天有宗教仪式,港口想扩建都没地方下手,河水里的浮尸和工业废水混在一起,污染严重到国际船运公司压根不敢靠近。 印度看似在忙活治理,其实全是表面功夫,没解决殖民留下的矮桥、破旧船闸,没搞定和孟加拉国的合作,光盯着挖淤泥,简直是头痛医脚。 恒河航运的尴尬,本质上是三重枷锁套在一起的结果,殖民时期的刻意破坏砸了底子,分治造成的地理分割断了出路,自身的治理混乱又补不上窟窿。 那些说恒河天生不适合航运的说法站不住脚,毕竟它的水量和流域宽度摆在那,要是有完整的出海口,有跨国协调机制,再把基建搞起来,完全能成为黄金水道。 看看别的河流,有的流经六个国家还能抱团搞航运合作,有的靠水库调节水位把航道打理得井井有条,对比之下,恒河的问题从来都不是河本身,而是河背后的人和事。 印度总想靠着清淤就能逆天改命,却不愿直面历史留下的烂摊子,也不想放下身段和邻国好好商量,这样下去,再投多少钱都是白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