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人以为殉葬就是把活人被推进墓室,绝望地哭喊等死。但事实上为了活下去,他们会撕咬贡品充饥,砸烂铜器求生,甚至用头上的发簪,在石壁上凿出最后的希望。 很多人对殉葬的印象都停留在那种绝望画面里,活人被硬推塞进墓室,石门轰隆关上,里面只剩下哭喊和等待死亡的寂静。 这种想法其实差得远,考古学家挖开那些老坟才发现,被活埋的人根本没坐以待毙,他们为了活下去,把能想到的招都用遍了。 墓里给墓主准备的贡品,成了殉葬者最先下手的目标,有些明代的墓里,挖出来的糕点都碳化了,还能看出被咬过的印子,装食物的罐子也碎得厉害,显然不是下葬时的样子,是里面的人实在饿极了,不管不顾砸开找吃的。 南京明孝陵旁边的陪葬墓里,曾发现过半块没吃完的胡麻饼,藏在木匣子里,说明有人下葬时还想着偷偷存点吃的。 更极端的有记载,说明代有宫女被殉葬后,在墓里靠生吃蛇活了下来,直到后来盗墓贼挖开墓门才逃出来。 那些本该属于死人的“祭品”,在活人眼里就是救命的粮食,所谓的神圣规矩在求生本能面前根本不值一提。 吃的不够,殉葬者就开始打陪葬品的主意,秦始皇陵东边的殉葬坑里,有具年轻女性的尸骨,脚边掉着断了的玉簪,手里还攥着半根铜钥匙。 想想也能明白,她肯定是想拿钥匙开什么地方的门,玉簪太尖,说不定是用来挖墙或者撬缝隙的。 还有些唐代的墓葬里,乐伎的尸骨怀里抱着铜香炉,香灰撒得到处都是,不像是好好摆放的样子,大概率是把香炉当探路的工具,或者想用来砸开点什么。 那些青铜礼器、陶罐子,看着是彰显墓主身份的宝贝,到了殉葬者手里,全成了能救命的家伙,要么砸开当工具,要么攥在手里当武器,这种对“规矩”的无视,其实就是最直接的反抗。 更让人揪心的是凿石壁的痕迹,江西有个明代藩王墓的殉葬坑,里面的少女遗骸指甲全都外翻,有的指骨还卡在砖缝里,肋骨上还有新鲜的骨折痕迹。 不用想也知道,她们死前肯定是用手使劲抓墙、捶打棺木,拼了命想弄出点缝隙来。 有的墓后壁靠近通风口的地方,全是深深的抓痕,旁边散落着断了的指甲和牙齿,显然是有人拼尽全力爬向那一点点透气的地方。 但这些努力大多是白费的,古代帝王陵墓修得异常坚固,有的用整块岩石凿出来,有的用糯米浆混合泥土夯筑,比现在的水泥还硬,更别提还有用铁水浇筑墓门的。 墓主人早就想到有人会挣扎,防盗的手段同时也成了防逃的利器,除了硬邦邦的石壁和铁水封门,还有的墓里填了好几米深的沙子,一旦有人挖洞,沙子就会涌进来把洞堵上,甚至活埋挖洞的人。 秦始皇陵里不仅有这些,还灌了大量水银,挥发的毒气让墓室里的空气都有毒,就算真能砸开墙,也未必能活着出去。 只有极个别运气好的,比如康熙年间有几个石匠,提前在墓里凿了隐蔽的透气孔,最后才侥幸逃了出来,这种情况简直是万中无一。 史书里总把殉葬写得“名正言顺”,说那些妃嫔宫女是“朝天女”,自愿为帝王殉葬,可挖开坟墓一看,哪有什么自愿,全是挣扎的痕迹。 明代有人研究说殉葬的妃嫔宫女多是被逼上吊,还有说法是被灌水银,为了保持容颜不变,但不管哪种死法,只要还有口气,没人愿意坐等着。 秦公一号大墓里埋了上百个殉人,有的是被肢解后埋进去的,有的骨骼凌乱,显然是被杀后扔进墓里,这是杀殉,没机会反抗。 但活殉不一样,只要墓室没彻底封死,只要还有口气,就有人想活下去。 这些痕迹最让人难受的地方在于,它把历史里那些“符号化”的人变回了真正的人。 史书里只会写“某帝崩,殉葬者数十人”,没人在乎这些人姓什么叫什么,更不会写他们怎么挣扎怎么求活。 可那些咬过的饼、断了的玉簪、墙上的抓痕,全在说着同一个故事:这些人不想死,他们想活着。 封建帝王想把生杀大权带到地下,想用活人陪葬彰显自己的权威,却没想到这些被他们视为“私产”的人,会用最原始的方式反抗这种不公。 从商周时期大规模的杀殉,到明代还在延续的活殉,再到康熙年间终于明令禁止,殉葬制度的消亡花了几千年。 而证明这段历史残酷性的,不只是史书上的文字,更是那些藏在古墓里的细碎痕迹。 那些东西不像金银珠宝那样光鲜,却比任何文物都更有力量,它们记下了普通人在极端压迫下对生命的渴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