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制造业向外国搬迁,而不向中西部搬迁?简单来说,除了广西和四川,其他西部省份的制造业企业,自己都在琢磨怎么往沿海或者长江流域搬呢! 这几年制造业的动静挺耐人寻味,不少工厂一股脑往国外挪,反而没怎么往中西部去。 先说说往国外搬的那些企业,东南亚的人工成本确实低,土地租金也便宜,开工厂的初期投入能省一大笔,但真正让企业下定决心的,远不止这些。 有些国家挨着主要市场,生产的东西运过去不用交多少税,甚至免税,这对做出口的企业来说吸引力太大了。 就拿面向美国市场的企业来说,在某些邻国设厂,产品进去几乎没关税,换成国内生产的,税钱就得占去不少利润。 还有些企业是怕供应链出问题,毕竟这几年国际环境不稳定,“中国+1”的策略成了不少企业的选择,核心部件留在国内生产,最后在海外组装,既省了成本又稳了供应链,算是两头兼顾的办法。 这些企业不是不爱国内,是实在架不住双重诱惑,一边是真金白银的成本省下来,一边是贸易壁垒绕过去,谁都想多赚点、少担点风险。 国外有这些好处,中西部为啥还是留不住企业呢?其实不是企业不想来,是实在有太多坎儿迈不过去。 物流成本就是道硬坎,西北那些地方,货卖出去光运费就得占不少钱,比沿海和四川、广西差远了。 港口也不行,吞吐量小,东西运出海得绕远路,折腾半天效率还低。 产业链配套更是大问题,有些地方想搞电子产业,零件都得从广东调,来回运输不说,耽误生产进度,成本也上去了。 不像长三角那边,要个零件附近就能找到,上午要下午到,特别方便。 营商环境的差距也明显,有些地方办个环评手续能拖大半年,换在沿海,几天就搞定了。 而且西部不少地方人才、技术都缺,想扩大生产都难,建设用地、能耗指标也不够用,企业来了也没法安心发展。 不过四川和广西是例外,这俩地方为啥能接住产业?广西的位置太关键了,北部湾港这几年越来越忙,集装箱堆得满满当当,西部陆海新通道的班列一趟接一趟,从这儿出海比走公路便宜不少。 还靠着东盟,航线多,和东南亚做生意方便得很。自贸区还有政策优惠,比如先租地后交钱,佛山的陶瓷厂就愿意搬过去,物流和政策红利都占着。 四川则是底子厚,成都的交通方便,火车、飞机都发达,电子信息、汽车制造这些产业已经成气候了。 办企业的流程也简化了不少,效率跟沿海差不多,而且四川本身市场大,人口多,人才也比其他西部省份多,企业来了不愁卖、不愁招人,自然愿意扎根。 但其他西部省份就没这么幸运了,他们的企业往外迁,说到底是自身短板太明显。 这些地方产业聚不起来,不像长江经济带那样能形成合力,工业增加值一直上不去。 创新也不行,发明专利少得可怜,技术跟不上,生产的东西没竞争力,人才还留不住,工厂想招个熟练工都难,本地培养又慢,根本跟不上生产需求。 政策也不稳定,有时候换个领导,之前承诺的补贴就没了,企业投了钱进去心里没底,不敢长期发展。 这样一来,别说吸引外地企业,自己本地的企业都想跑路,毕竟谁都想找个安稳、高效的地方做生意。 其实制造业选址早就不只是看成本了,效率和安全更重要,沿海沿江的地方产业配套全,物流快,营商环境好,自然吸引企业。 外迁的企业也不是完全离开中国,很多是把核心部件放国内,海外组装,这样既省成本又稳供应链。 川桂能接住产业,关键是把通道、产业、政策捏到一块儿了,其他西部省份光喊口号没用,得先把物流和营商环境搞好,不然企业不光不来,自己的还得走。 国家一直提产业梯度转移,就是让不同地方根据自己的优势接产业,不是啥产业都抢,也不是啥地方都能接。 比如劳动密集型产业往劳动力多的地方去,资源依赖型产业往资源丰富的地方去,这样才能精准匹配,避免浪费资源。 现在看,制造业的迁移从来都不是拍脑袋决定的,每一步都算着账,外迁是为了省成本、绕壁垒,往沿海迁是为了高效率、全配套,川桂能留住是因为找对了自己的优势。 那些留不住企业的西部省份,得好好琢磨琢磨,到底是物流不行、配套不够,还是服务不到位。 光靠低地价、低工资吸引不了企业长久留下,真正的吸引力是能让企业安心赚钱、稳步发展的环境。 制造业的脚永远朝着效率高、成本优、有保障的地方走,迁移方向从来都是现实选择的结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