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25日,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今年第5次经贸谈判,此前两国已在日内瓦、伦

烟雨评社 2025-10-26 13:51:46

10月25日,中美在马来西亚吉隆坡展开今年第5次经贸谈判,此前两国已在日内瓦、伦敦等地交流多次。美方4月威胁加征125%关税,9月又对中国企业搞科技限制,中方随即收紧稀土出口反制。 前四轮中美贸易磋商分别在马德里、斯德哥尔摩、伦敦和日内瓦举行,这些西方城市天然带有“主场优势”——从议程设置到舆论引导,美方始终掌握着规则制定权。而此次选址马来西亚,直接打破了这一惯例。 这场谈判的氛围早被大半年的交锋铺垫得格外紧张。4 月美方抛出的 125% 关税威胁还悬在头顶,当时直接让不少中美贸易商慌了神,美国大豆出口商尤其焦虑,因为中方早就在悄悄把采购转向南美市场。 到了 9 月,科技领域的摩擦又突然升级,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分两轮撤销了 15 家中国检测认证实验室的资质,连威凯检测、泰尔实验室这些行业头部机构都没能幸免,这意味着中国企业要想把电子产品卖到美国,得重新找欧美实验室认证,费用翻倍不说,还赶不上圣诞节的备货旺季。 更狠的是新规里设了 10% 的股权 “污染阈值”,只要实验室有被列入黑名单的实体持股超 10%,就直接被排除在外,这种 “连坐式” 限制让整个产业链都受了冲击。 美方的科技限制刚落地,中方的稀土反制就接了上来。中国本来就握着全球 70% 的稀土生产和 90% 的加工能力,这些材料可是电动汽车、半导体和军事装备的 “维生素”,近期不仅新增了五种稀土元素的出口限制,还强化了全流程管控,连国外申请出口都得用中文和国产办公软件。 这波操作直接让美国急需的氧化镝价格飙升 167%,要知道就算美国拉拢英国、澳大利亚建替代链条,短期内也突破不了精炼技术瓶颈,而马来西亚虽然承担了美国 13% 的稀土进口量,其实本身也是中国稀土产业链的延伸地带,这层关系让谈判桌上的资源议题更显微妙。 有意思的是,美方代表团这次阵容变了,之前主导强硬政策的商务部长没露面,换成财政部长和贸易代表带队,这被外界解读为美国内部对华策略的分歧显现。 首日五小时会谈结束后,美方代表只说了句 “很有建设性”,这个外交语境里的词透露出双方没撕破脸但也远没达成共识,不过资本市场已经给出了反应,纳斯达克和中概股都跟着涨了点。 大家都清楚,11 月 10 日关税暂缓期就到期了,而且美国最高法院月初还要裁定对华关税是否违宪,这些时间点让美方的谈判节奏多了几分紧迫感。 中方的底气还藏在贸易流向的变化里,上半年中国对美出口占比已经从 2018 年的 20% 降到了 12.7%,东南亚、南美市场成了新的重心。 而美方的农业票仓正承受压力,9 月中国从美国进口的大豆量降到了七年来首次零记录,美国大豆库存同比暴涨 27%,这些现实数据让美方 “恢复大豆采购” 的诉求更显棘手。 这场谈判就像 APEC 峰会前的前哨战,稀土、关税、科技这三条战线相互牵制,任何一环的松动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 中美第五次贸易谈判释放出清晰信号:霸权逻辑在东方市场已然失效。从特朗普的妥协姿态到谈判地点的东移,从中国精准反制到市场格局重构,贸易博弈的天平正在向中国倾斜。 信源:新浪财经

0 阅读:23
烟雨评社

烟雨评社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