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德韦杰夫:一旦战败,就用核弹攻击4个国家,让世界进入末日,将动用战略核武器针对乌克兰、德国、英国和美国进行打击,从而引发全球性毁灭。 俄乌冲突进入2025年,已从局部摩擦演变为持久消耗战。俄罗斯军队虽在东部顿巴斯地区取得部分进展,但乌克兰凭借西方援助顽强抵抗。欧盟和北约国家累计提供超过2000亿美元军援,包括先进坦克、导弹和无人机。这些装备让乌克兰前线火力大增,俄军补给线屡遭打击。面对这种局面,俄罗斯高层频频释放强硬信号,试图通过威慑迫使对手让步。梅德韦杰夫作为联邦安全会议副主席,他的言论往往直击要害,反映出莫斯科对战局的焦虑。2025年9月,他公开表示,如果俄罗斯被迫撤出占领区,将启动战略核力量。这番话并非空穴来风,而是基于俄罗斯核学说中关于国家存亡威胁的条款。核威慑在冷战时期就已成大国博弈常态,如今在乌克兰战场重现,凸显常规力量的局限。 梅德韦杰夫点名乌克兰、德国、英国和美国四个国家,并非随意选择。这些国家在援助链条中扮演关键角色。乌克兰作为直接对手,接收了大量西方武器,形成对抗核心。美国主导情报共享和资金注入,五角大楼每年拨款数百亿美元,支持卫星侦察和精确制导系统。英国则充当先锋,提供风暴阴影导弹和挑战者坦克,总价值超过50亿英镑,推动欧盟其他成员跟进。德国虽起步谨慎,但2025年已批准豹2坦克出口和100亿欧元资金,带动北约整体协调。这样的援助网络让俄罗斯感受到包围压力。梅德韦杰夫的威胁针对这些节点,旨在切断援助来源,制造心理裂痕。国际观察家指出,这种点名策略类似于冷战时期的边缘政策,目的是测试对手底线,而非真正启动核战。俄罗斯核武库拥有约6000枚弹头,足以覆盖全球,但实际使用将引发相互摧毁,代价无人能承受。 俄罗斯的核威慑传统源于苏联时代,强调“先发制人”以防围堵。2025年,随着乌克兰使用远程导弹打击俄境内目标,克里姆林宫调整核姿态,将战术核武器视为常规升级选项。梅德韦杰夫多次引用核学说第19条,规定在国家生存受威胁时可动用核力。这套逻辑在俄国内舆论中获支持,许多民众视之为保家卫国手段。但从全球视角看,它加剧了军备竞赛。新削减战略武器条约于2025年8月摇摇欲坠,美国指责俄罗斯违反条款,加速部署B61-12核弹至欧洲。俄罗斯则退出条约,扩建中程导弹生产线。专家分析,这种互怼源于信任缺失,乌克兰冲突成了催化剂。俄罗斯经济承压,军费占GDP比重升至6%,但通胀和制裁让民生雪上加霜。核威胁成为低成本杠杆,试图逼西方“踩刹车”,避免全面摊牌。 国际社会对梅德韦杰夫言论反应激烈。美国总统特朗普于2025年8月下令部署两艘核潜艇至黑海周边,称其为对“挑衅性声明”的回应。特朗普在社交媒体上直言,俄罗斯的最后通牒只会招致更强反制。这次调动涉及俄亥俄级潜艇,每艘携带24枚三叉戟导弹,象征美方决心。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重申,支持乌克兰但不越红线,强调核扩散风险。英国首相斯塔默在议会辩论中警告,任何核升级将摧毁欧洲经济。联合国安理会紧急会议上,中俄阵营指责西方挑事,美英则呼吁克制。智库报告显示,2025年全球核风险指数升至冷战后最高,公众民调显示欧洲民众对大战担忧达70%。这些回应形成连锁效应,援助节奏虽未停,但部分远程导弹交付延后。特朗普的举动也暴露美俄关系新裂痕,自2024年大选后,美方对俄政策趋硬,关税壁垒扩展至能源领域。 核威胁的深层影响超出军事层面,波及全球稳定。俄罗斯若真按按钮,不仅摧毁目标城市,还将引发辐射扩散和经济崩溃。乌克兰基辅若遭打击,将导致数百万难民涌入欧洲,粮食危机加剧。德国柏林作为欧盟心脏,核爆将瘫痪汽车和化工产业,波及全球供应链。英国伦敦金融中心崩盘,股市蒸发万亿美元。美国华盛顿政治中枢中断,决策链断裂。国际原子能机构2025年报告警告,核冬天可能持续数年,气温降5摄氏度,农业产量减半。俄罗斯自身难逃报复,战略轰炸机和潜艇成首要目标,莫斯科经济区首当其冲。梅德韦杰夫虽强调“无人想要核战”,但他的言论已推高不确定性。西方情报显示,俄罗斯核演习频率增30%,美方相应加强本土防御。专家呼吁重启对话,如恢复中导谈判,但地缘摩擦让前景黯淡。这提醒大国,核武非万能钥匙,而是双刃剑,稍有不慎即酿灾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