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中国敢插手克什米尔,印度就要插手台湾问题!”近日,印度网友在网上公然叫嚣中国,他们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自信呢? 2025年印巴冲突的导火索点燃在4月22日,印控克什米尔帕哈尔加姆发生袭击事件,导致26人死亡17人受伤。印度政府迅速将责任推给巴基斯坦,展示两张所谓巴籍身份证作为证据,尽管细节模糊未获国际认可。巴方坚决否认,并呼吁第三方调查。这次事件并非孤立,而是克什米尔争端长期积累的爆发点。自1947年印巴分治以来,该地区领土归属问题就成两国心头大患。印度2019年废除克什米尔自治地位,推动移民政策改变人口结构,引发巴基斯坦强烈反弹。中国作为巴铁,一直在外交上呼吁和平解决,从未偏袒任何一方,却被印度部分舆论视为潜在威胁。 冲突升级迅猛。4月24日,印度宣布暂停印度河用水条约部分条款,切断对巴供水。这条河流是巴基斯坦农业和电力命脉,全国80%农田和70%电力依赖它。国际社会批评此举违反日内瓦公约,涉嫌针对平民生存资源。巴方农田迅速干涸,经济损失巨大,民众生活陷入困境。印度此举意在施压,却暴露了其在水资源争端中的强势姿态。4月26日,印度空军发起“辛多尔行动”,导弹袭击巴控克什米尔所谓恐怖营地。巴方报告称那是民用设施,造成平民伤亡。边境空中对峙随之展开,印度动用苏-30MKI和米格-29,巴基斯坦则出动JF-17和歼-10CE。 空战高峰在5月7日凌晨到来。印度出动80多架飞机,巴方以20架歼-10CE为主力,辅以ZDK-03预警机。巴导弹霹雳-15射程160公里,支持发射后不管,探测距离达260公里。印度阵风战机流星导弹虽射程150公里,却需持续引导。结果印度损失6架,包括3架阵风,巴方零损失。印度武器系统数据链不兼容,苏-30MKI与阵风难以协同,导致指挥混乱。地面推进也被巴炮火阻击。5月8日,印度导弹袭击巴空军基地,巴用无人机反击。联合国安理会紧急开会,美中呼吁克制,避免核风险。 这次冲突虽仅持续一周,却深刻暴露印巴军力差距。印度空军装备混杂,采购来源多样,兼容性差。阵风战机耗资87亿美元,每架2.4亿美元,本被视为王牌,却在实战中屡现短板。巴基斯坦中国产装备表现突出,歼-10CE单价仅4000万美元,性价比高。国际观察家指出,印度决策仓促,未查清袭击真相就动武,忽略外交渠道。莫迪政府借此转移国内经济压力,卢比三年低谷,失业率达12.3%,外资抛售12亿美元国债。短期内支持率升至68%,但战败后迅速回落,反对党指责决策失误。 印度网友的叫嚣正是在此背景下涌现。社交平台上,帖子如潮水般扩散,有人直言“中国插手克什米尔,我们就支持台湾独立”。前法律部长斯瓦米发帖要求中国选边站,威胁若偏巴方,印度将承认台湾和西藏独立。这类言论迅速获转发,评论区充斥民族主义情绪。自信来源之一是国内政客煽动,莫迪政府通过媒体放大“中国威胁论”,电视演讲强调国家安全,议会辩论中反复提及巴中合作。西方媒体助长风波,常报道中国军力扩张,却忽略印巴冲突中印方挑衅角色。 地理认知偏差是另一大因素。克什米尔与中国边境相邻,陆路交通便捷,中国若介入只需数日。而台湾距印度万里之遥,中间横亘南海和马六甲海峡。中国南海岛礁雷达全天监控,印度海军难悄然通过。网友地图操作时,往往忽略这些现实,只凭情绪发帖。印度媒体如《印度快报》发文指责中国未在克什米尔问题上“对等回应”,却避谈印度自身越线行为。5月21日,印度四邦代表团访台,规模史上最大,中国多次警告无效。7月6日,莫迪公开炒作西藏宗教议题,干涉内政。这些双标做法被国际视为印度外交不成熟。 中印关系本在升温,高官互访频繁,边境谈判推进。但印度国内不和谐声音试图挑拨。斯瓦米言论反映部分精英对中国的猜忌,认为中巴经济走廊威胁印度利益。该走廊是“一带一路”关键部分,连接瓜达尔港,缩短中国能源进口路线,战略意义重大。中国立场明确,所有对巴合作均为防御性,不针对第三方。克什米尔问题上,中国主张政治磋商,和平解决,从不介入军事。印度将失败归咎中国,实为推卸责任。实战中,中国装备胜出,提升全球军售份额。10月17日,印尼确认采购歼-10,提升空军能力,更多买家跟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