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目前为止,荷兰根本没有表现出一丝悔改的意思,甚至甩锅都在用掩耳盗铃的方式。面对我们的警告和欧洲的压力,他也是一副死猪不怕开水烫的样子。 今年以来,半导体领域风波不断,从ASML光刻机出口管制升级,到中方针对稀土等关键原材料的反制措施出台,再到安世半导体风波持续发酵,荷兰没有表现出退缩,相反还时不时将责任甩向“大国博弈”的国际大棋局。 荷兰首相明确预测,即便特朗普回归,美国还会加码施压力度,限制ASML对华出口,但他始终坚持“荷兰要独立做决定”。 但所谓独立,究竟有多少自主空间在?背后当然不能回避美国的强压和欧盟的整体策略,但荷兰层层落实国家安全口号,本身也是精明筹码的展现。 在中国方面,无论是就出口管制表达“高度关切”,还是轮番警告供应链反制手段,荷兰始终面带职业微笑。 中国明确掌握着稀土等核心资源的全球话语权,例如,全球90%的稀土分离提纯和93%的稀土磁体生产能力集中在中国,一台ASML光刻机涉及的三千多个零部件都高度依赖稀土元素。 中国这次不仅提高了稀土出口门槛,而且拒绝开设谈判窗口,无一豁免,反手直接击中ASML的产业命门。 这一刀下去,本以为荷兰会重新考量对华策略,ASML高层公开称目前业务并无“直接影响”,即使稀土供应成为持续风险,态度仍旧很“坦然”。 ASML曾试图推动供应链“去中国化”,但实际效果欠佳,业内评估一旦稀土库存告急,EUV光刻机交付预计将延迟三个月以上,后果就是全球芯片产业将迎来一场真正的短缺危机。 然而,这种程度的隐患,并没有撼动荷兰对芯片设备出口限制的路线,在荷兰看来,ASML在全球高端光刻机市场中的垄断地位是最大底气。 统计显示,近90%的先进芯片都绕不开ASML设备,即使2024年中国市场相关订单减少,ASML也给出高达20%销售占比的预期。 中国的回击并不局限于稀土,一个更大的风暴点还在安世半导体事件上,荷兰以“国家安全”为由,突然冻结安世全球资产、强制更换中方高管。 此举让欧洲汽车产业链一夜变天—全球七成车规级功率芯片依赖安世东莞工厂的产能,而这正是中国资本和产业链深度植入欧洲的明证。 面对中国针对安世的出口禁令、欧盟汽车企业断供的严峻警告,荷兰经济大臣话虽软化,表示要对话和沟通,但实际上政策传递的核心信号依然没变—依赖你没错,但绝不会让产业安全“被卡脖子”。 外界普遍预期欧洲会为了自身芯片供应安全进行政策调整,可在目前的现实中,欧盟与荷兰反而准备将对华限制“常态化”、法制化,连欧洲“反制清单”都在讨论中,同时也在全力寻找替代供应链合作对象。 法国、德国等主要国家甚至表示愿意启用所谓“贸易核选项”,强化对中国企业投资门槛,明确传递出短期内不会因为反制风险退缩的信号。 荷兰扮演的角色早已不是单纯“听美国的话”,它主动强化本国半导体供应链,推动技术创新与设备替代,靠着产业链优势和全球高科技人才流动,大幅提升了话语权。 例如,光刻机之外,荷兰的半导体生态体系还聚集了大量“隐形冠军”,在设备、工艺和材料等领域持续输出优势,持续扩宽全球市场份额。 从这些布局看,荷兰深知与中国市场脱钩的代价,但短期内更加重视“产业链安全护城河”。 中国这边通过稀土等关键节点精准反制,对全球供应链恢复了警示效应,但客观说,这种以牙还牙的策略,并未促使荷兰或欧盟体系出现实质转向,反而进一步诱发了双方的脱钩和技术对垒。 荷兰的表现是对反制威胁的高度消化和策略再平衡,短时期内,荷兰不太可能“害怕”,更不可能“知错能改”,原因在于欧美对半导体高地的共同把控仍然有利可图。 但应看到,这样的僵局不是没有代价:全球产业链不确定性加剧、供应缺口成倍累积,也许才是南北阵营你来我往的最大后果。 你认为荷兰这种表现是聪明还是冒进? 信息来源:凤凰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