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军城包围圈第一批乌军投降了,2名乌军士兵已经投降!向俄军招供,在红军城包围圈里,非常艰苦,乌军高层冷漠,因此决定投降! 在接受俄军采访时他们哽咽着表示,断粮七天、补给断绝、伤员无人救治,连指挥官都失联了,他们只能靠过期压缩饼干和雪水充饥,最后不得不做出这种选择。 红军城不仅是顿巴斯地区的煤田核心区,还扼守着两条铁路干线和四条公路,是乌军东线补给的生命线,从2024年夏天开始,这里就是俄乌双方死磕的焦点。 今年10月底,俄军中部集团军在总参谋长格拉西莫夫的指挥下,精准封锁了红军城和周边季米特洛夫地区,切断了乌军所有补给线,把约5000名乌军困死在60平方公里的包围圈内。 俄军不是靠蛮力,而是靠无人机群、巡飞弹、立体火力网,把乌军的补给、增援、撤退全部堵死,补给车队突围的成功率甚至不足15%。 包围圈形成后,乌军守军的日子就进入了“地狱模式”,11月3日,第68独立猎兵旅的两名士兵首先投降。 两人说,承诺的增援和补给始终没有到,大家只能靠社交媒体上的战场视频了解外部情况。 更让人绝望的是,最后一次空投补给的“黑鹰”直升机被俄军无人机击落,还有11名特种兵全军覆没。 自那以后,士兵们就再也没有等来任何救援,看到身边的班长因为无法撤离、伤重自杀,投降的念头很快在包围圈里蔓延开来。 这两名士兵的举动成了导火索,短短几天内,投降的乌军士兵人数激增,俄国防部公布的视频显示,投降士兵排成队列走出掩体,很多人都是被战友搀扶着出来的。 到11月7日,俄军已经接收超过1200名战俘,其中包括被西方视为“样板旅”的第155机械化旅,甚至装备了法制“凯撒”榴弹炮的部队。 令人唏嘘的是,不少先进装备原本全须全尾,却因为缺乏弹药和补给,只能沦为摆设被遗弃。 泽连斯基坚持让红军城死守待援,但总司令瑟尔斯基主张有序撤退,两种声音在最高统帅部会议上公开冲突,指挥混乱。 而且装备和补给完全脱节,西方援助的“豹-2”坦克、“海马斯”火箭炮,因零部件和弹药短缺基本成了“摆设”;第155旅的坦克营甚至在战役初期因燃油耗尽被遗弃。 战场上医疗体系崩溃,乌军医疗兵与伤员比例高达1:20,远高于国际标准,重伤员死亡率超过60%。 再加上冬季气温骤降到零下15℃,缺乏冬装,冻伤率超过30%,士兵的生存意志和战斗力都在极速下滑。 俄军通过无人机群日均300架次出动,配合“柳叶刀”巡飞弹,精准监测和打击乌军的每一个补给和突围尝试。 针对乌军依托煤矿坑道构建的“地下长城”,俄军直接用FAB-1500重型航空炸弹摧毁通风系统,迫使守军被动撤离。 心理战同样玩到极致,广播里反复播放投降士兵证词,夜间用探照灯和火力压制制造持续心理压力。 可以说,俄军不仅在硬实力上“卡住了脖子”,更在心理和信息战上彻底击垮了乌军的意志防线。 红军城一旦失守,会让乌军在顿巴斯的整体防御体系出现裂痕,11月7日,俄军已推进到康斯坦丁诺夫卡东部,对塞利多韦形成包围态势。 乌克兰媒体做的民调显示,72%的民众认为“战争形势正在恶化”,65%的现役士兵对高层指挥失去信心。 可以说,一旦红军城守军溃败,将极大打击了乌军的战斗意志,为俄军下一步推进打开缺口。 俄军一旦胜利,将巩固在顿巴斯的主动权,军事专家普遍认为,拿下红军城后,俄军下一步将进攻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直接威胁乌克兰中部工业区。 普京本人也表示,红军城战役“为最终胜利奠定基础”,反观西方,虽然美国紧急批准了新一轮军事援助,但欧洲多国已经开始质疑援助的有效性。 德国《明镜》周刊直言:“红军城的溃败表明,仅靠武器援助无法扭转乌军的战略劣势。”部分北约国家甚至建议乌克兰考虑“以土地换和平”,这与泽连斯基政府的“战斗到底”立场形成了鲜明对比。 此战其实是现代战争体系博弈的缩影,俄军展现了精准情报、立体火力、持续心理战和高效后勤的综合优势。 乌军暴露了指挥体系僵化、装备补给脱节、医疗保障崩溃等深层问题,更重要的是,失败不会仅仅是一个城市的失守。 现代高技术局部战争,单纯靠兵力和装备的“硬拼”已经过时,谁能建立高效指挥体系、完善后勤保障、构筑强大心理防线,谁才能主导战场、掌控全局。 战争不是“意志力大比拼”,更不是“装备堆积赛”,而是体系与体系之间的能力较量。 俄乌冲突接下来怎么走,还要看双方高层的博弈、国际援助的变化,以及士气与体系的重建,在这个节点上,每一个决策失误、每一个体系短板,都可能成为左右战局胜负的关键。 参考信源: 俄国防部:被围困红军城的乌军状况持续恶化,投降是唯一出路 大河报2025-11-0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