咱家的 C909,在越南飞了半年,租期一到,人家没续,飞机就这么飞回来了。 很多人第一反应肯定是:完了,是不是飞机不行?被 “退货” 了?恰恰相反。这半年,飞机在越南最热门的旅游航线上天天飞,连外媒都承认,没出过任何技术和操作上的问题,那为啥不续租了? 这背后,其实是中国国产新机遇上成熟国际航空市场时,商业模式、法规体系、航司利益等多重因素的碰撞,和飞机本身技术没关系。 C909这次在越南采用的是“湿租”模式,也就是飞机、机组、维护全套打包,这样做有个好处:新机型刚进市场,航司不用自己培养机组和维修队,风险可控。 但问题也很明显,成本高得离谱,越捷航空是东南亚最典型的低成本航司,对成本控制可以说到了极致。 中国机组人员工资比越南本地高出近一倍,直接推高了单位飞行成本,以越捷日均7.3小时的飞行时长算,半年下来光人工费用就比用自家机组多花了300万美元。 再一个,维护团队要从中国跨国派驻,飞机一旦需要停场维护,平均每次要多耗1.5天,人家自有A320机队8小时就能搞定。 结果就是,越捷原本以为租C909能应对昆岛旅游旺季的爆发,但过了高峰,C909的运力结构就和越捷主打的A321neo等干线机型错位了。 毕竟C909设计就是78座的支线机,适合1-2小时的短航线,旺季一过,航司当然优先把资源投向胡志明至曼谷这种日均客流超2000人的主力航线,C909就成了“鸡肋”,用着贵,停着不合适,续租自然没动力。 C909目前还没拿到美国FAA和欧洲EASA的适航证,这直接导致保险公司把保费抬高了30%,还明确拒保跨境航线。 以C909年保费约800万美元测算,半年租期越捷就多掏了120万美元的保险钱,别小看这点,低成本航司对每一分钱都精打细算,这些隐性成本让C909在越南运营的性价比大打折扣。 更头疼的是合规流程,虽然越南今年3月刚改航空法,允许拿中国民航局(CAAC)适航证的飞机飞国内线,但每架C909还得做高温高湿测试和应急撤离演练。 这就要再花150万美元、折腾3个月搞本地化验证,对航司来说,机队规划本来就是按季度甚至半年排的,这种不确定性直接打乱了计划。 2026年越捷准备启动东南亚国际航线网络扩张,国际航线硬性要求FAA或EASA认证,结果中美技术谈判卡壳,商飞原计划2025年6月搞定FAA审查,硬生生推迟到2027年。 越捷等不起,战略上只能优先押注西方主流机型,中国飞机再好,也只能往后推。 美国在美越贸易协定上做文章,暗示越南得管住中国飞机采购,普惠甚至推迟了C909发动机维修包的交付,变相表达对越捷续租C909的不满。 再加上越捷今年巴黎航展一口气签了100架A321neo订单,技术路线彻底倒向西方体系,还在岘港建波音培训中心,干线机型占比要提升到85%。 C909天然“支线”属性,战略上就被边缘化了。 不过话说回来,C909在越南虽然没续租,但在东南亚其他市场其实已经找到新路子。 针对湿租模式的“水土不服”,飞机已经在印尼、老挝转为“干租+本地化维护”,通过南宁备件中心实现4小时内故障响应,还和当地航司一起搞培训。 这种模式下,印尼翎亚航空的C909日均利用率从越南的7.3小时干到10.2小时,维护成本还降了25%。 商飞针对东南亚高温高湿、岛屿多的特点,推出了97座高密度版和高原版,高密度版在印尼雅加达-巴厘岛航线客座率高达88%,比同航线的ATR72高12个百分点。 柬埔寨9月签下了20架C909采购单,总价45亿美元,2026年3月首架交付,文莱的盖洛普航空也下了15架,用于开发旅游航线。 就连马来西亚亚航集团也在考察C909在短跑道航线上的经济性,可以说,C909虽然在越南“非自愿”返航,却在其他东南亚国家打开了新局面。 所以,C909这次越南之旅,并不是“被退货”,更不是技术不过关,而是中国新机型出海必经的“学费”。 它用半年零故障的表现赢得了市场认可,也通过实践摸清了商业模式、合规策略和本地化运维的改进方向。 未来随着FAA认证进度推进、本地化服务网络完善,C909有望在2027年后在东南亚市场迎来大爆发。 这其实正是中国商飞从“技术追赶者”迈向“体系定义者”的必经之路。 每一个新机型“出海”,都要经历政策、市场、竞争、技术的多重洗礼,但只要方向对、细节做到位,国产大飞机的全球化一定会越来越顺畅。 C909越南返航,只是中国航空制造走向世界的一个小插曲,应该看到,国产大飞机正在用每一次真实运营,积累宝贵数据和经验,逐步打破国际壁垒,完善自身体系。 参考信源: 正式进入越南市场!中国C909在越南执飞,机票首日销售火爆! 动静新闻 2025-04-2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