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沉默的荣耀》再看看《特赦》我心里面直流泪,毛主席没有杀国民党的高级将领,是因为他们都是人才,国家刚解放要搞建设需要能人。 作为常年关注中国近现代史的国际观察者,最近刷完这两部作品,真的被那段历史里的抉择狠狠戳中了。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全国上下一片疮痍,工业、农业、教育各个领域都急需能挑大梁的人才。 而当时关押的国民党战犯里,不少人都是保定军校、黄埔军校出身,还有像杜聿明、王耀武这样打过抗战、懂军事懂管理的高级将领,甚至连伪满洲国皇帝溥仪都有独特的历史研究价值。 1959年12月4日,新中国第一次特赦就释放了33名战犯,这其中就包括杜聿明、郑庭笈这些曾经的国民党核心将领,要知道这距离新中国成立才刚满十年,内战的硝烟还没完全散尽。 之后从1960年到1975年,国家又先后进行了六次特赦,到最后一次更是无条件释放了所有在押战犯,还给了他们完整的公民权。 这些被特赦的人里,杜聿明后来成了全国政协常委,专门研究文史资料,王耀武也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了不少建议,他们真正把一身本领用在了建设祖国上。 反观另一边,1950年6月10日,国民党当局在台北马场町枪杀了“密使一号”吴石将军,这个毕业于保定军校、日本陆军大学深造过的军事奇才,只因倾向共产党、传递了台湾防御图等绝密情报,就被蒋介石下令处决。 其实吴石原本深受蒋介石信任,都做到了国民党军参谋次长的位置,可就因为理念不同、不愿同流合污,就落得个身首异处的下场,临刑前还写下了“凭将一掬丹心在,泉下差堪对我翁”的绝笔诗。 更让人唏嘘的是,这不是个例,1946年7月,民盟人士李公朴、闻一多只因呼吁和平、反对内战,短短五天内相继被国民党特务暗杀,而蒋介石在日记里不仅没有丝毫同情,还骂他们是“党酋”。 说真的,同样是面对“不同立场”的人才,两边的选择简直天差地别。 新中国刚成立那会儿,其实面临的内外压力一点都不小,可毛主席却能放下成见,提出“给出路政策”,因为他心里清楚,国家建设不靠喊口号,得靠实打实的能人。 那些战犯虽然过去站在对立面,但他们的军事知识、管理经验都是稀缺资源,改造之后完全能为国家所用,事实也证明,这些人后来确实用行动回报了这份信任。 而蒋介石这边,明明内战已经定局,却还抱着“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心态,只要是不跟自己一条心,不管是不是人才都要赶尽杀绝。 吴石这样的军事精英,哪怕不想留台湾,完全可以送回大陆,可蒋介石眼里只有权力和猜忌,根本看不到人才的价值,也看不到民心向背。 不过话说回来,这背后其实是两种格局的较量,毛主席想的是整个国家的未来,是“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建设新中国,而蒋介石只盯着自己的独裁统治,容不下任何不同声音。 人才从来不是某一方的私有财产,而是国家和民族的财富,能包容人才、善用人才的,才能真正赢得人心、赢得未来。 蒋介石的失败,从来不只是军事上的失利,更是在人心向背上的彻底溃败,他亲手毁掉了身边的人才,也毁掉了自己最后的机会。 而新中国的特赦,不仅展现了大国胸怀,更证明了“以人为本”的力量,那些曾经的对手,最终都成了建设国家的伙伴。 历史从来不会说谎,对待人才的态度,往往就是一个政权兴衰的密码。 你觉得真正的领袖魅力,是懂得杀伐决断还是懂得包容善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