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强硬了! 俄罗斯安全会议副主席梅德韦杰夫近日表示,俄罗斯在乌克兰实现特别军事行动目标与实现俄罗斯国家发展目标是可以兼容的。他强调,俄罗斯有这能力! 就在11月4日,梅德韦杰夫在社交平台上抛出的这番话,可不是随口说说的表态。 要知道这事儿得往前捋一捋,10月7日普京刚明确说过特别军事行动所有目标必须无条件实现,俄军当时已经控制了近5000平方公里土地和212个居民点。 紧接着10月底到11月初,俄罗斯连着搞了两场震动全球的“武力秀”,10月26日“海燕”核动力巡航导弹完成决定性试验,绕地球飞了15小时精准命中目标,10月29日“波塞冬”核动力潜航器测试成功,11月1日专门搭载它的“哈巴罗夫斯克”号核潜艇还正式出坞了。 而就在10月26日,比利时国防大臣弗兰肯还放话北约能把莫斯科夷为平地,结果梅德韦杰夫直接回怼说“比利时将会消失”,这强硬态度可是一以贯之。 到了11月4日,梅德韦杰夫再补一刀,不仅说军事行动和国家发展能兼顾,还加码表示西方对乌克兰的支援越强,最终“回归母国俄罗斯”的领土范围就越大。 这一系列操作下来,其实明眼人都能看出来,俄罗斯的底气根本不是嘴硬。 “海燕”和“波塞冬”这两款“末日杀器”可不是摆着看的,一个能贴地飞行绕地球改路线,美国反导系统拦截率不到10%,一个能在1000米深海掀起海啸,西方反潜机根本找不到。 有了这样的威慑力,欧盟前不久不就把援乌“战斧”导弹的提案压下来了吗,德国防长都公开说“不能激化与俄冲突”,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效果。 再说俄军在战场上的进展也撑得起这份自信,2025年以来持续推进,在顿巴斯战线部署了16万大军,还歼灭了乌军精锐第3亚速突击旅,控制了哈尔科夫州60%的区域。 可能有人会问,打仗不影响经济吗?其实俄罗斯早有准备,虽然受西方制裁,但军工生产一直在加码,2024年每天都能接装数千架无人机,“榛树”高超音速导弹产量也在提升。 而且能源出口也在调整方向,转向亚洲市场后,很大程度上对冲了西方制裁的影响,这就是他们能兼顾战争和发展的关键。 梅德韦杰夫敢说这话,本质上是俄罗斯摸准了西方的软肋,你敢递刀我就亮更强的杀器,你想靠制裁拖垮我,我就靠军工和能源稳住经济。 说白了,这就是一场战略博弈,俄罗斯用军事威慑逼西方不敢轻易加码援乌,同时靠国内产业调整保障发展,两条线其实是互相支撑的。 西方总觉得制裁能让俄罗斯妥协,可没想到俄军不仅没垮,还越打越有章法,军工产能甚至比战前还强。 其实俄罗斯的国家发展目标里,本来就包含了保障西部安全边界,从这个角度看,特别军事行动本身就是发展目标的一部分。 现在梅德韦杰夫的表态,更像是把这层窗户纸捅破了,告诉全世界俄罗斯早就想清楚了,也有能力把这两件事都办成。 这场持续三年多的冲突,本质上是俄罗斯和西方的战略较量,梅德韦杰夫的强硬背后,是俄罗斯对自身实力的清醒认知。 大家觉得俄罗斯这份“兼容”的底气真能一直保持吗?你怎么看这场博弈的走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