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前陆军副总司令刘湘滨,在接受赵少康采访时说台湾是一个岛,制空权、制海权是关键

红日观全局 2025-11-09 15:46:01

台湾前陆军副总司令刘湘滨,在接受赵少康采访时说台湾是一个岛,制空权、制海权是关键,台湾没有这方面的优势,如果打地面战,战场在台湾,损失会非常大!   2020年10月8日,台湾政论节目《郑知道了》播出后,岛内舆论陷入一片哗然。出现在节目现场的,是台湾前陆军副总司令、退役中将刘湘滨。   他在镜头前的一番话,不仅引发绿营强烈反弹,也把台海安全的现实问题,毫无修饰地摆在了公众眼前。   这番话的重点很直白,台湾是个海岛,守岛,靠的是制空权、制海权。但台湾偏偏在这两个核心环节上都不占优势。   如果真的爆发冲突,地面战一旦打响,战场只能发生在台湾本岛,届时代价无法估算。   他还点名质疑美国是否真会出兵协防台湾,强调台军应清楚自己的处境,而不是盲目押宝外援。   刘湘滨的言论之所以引发关注,并不是因为他语出惊人,而是因为他说的每一句话,都有现实依据。   台湾在空海防御上的短板不是什么秘密,以空军为例台湾现役战机老旧,F-16V升级计划一拖再拖,雷达系统也早已落后于时代。   反观解放军战机早已不再避讳“海峡中线”这种台湾方面单方面划定的“界限”,常态化飞越早已成为新常态。   海军方面的情况也不乐观,台湾现役主力舰艇多为上世纪购入,反舰能力有限。   解放军则频繁组织航母编队穿越巴士海峡、绕台巡航,形成实质性威慑,从硬实力来看,空海两线,台湾都处于被压制状态。   刘湘滨还提到了一点常被忽略的现实,台湾北部桃园地区的水田过去被视为天然防线,但随着大陆两栖登陆装备的进步。   尤其是气垫船的运用,这些原本的“缓冲区”反而可能成为突破口。换句话说,曾经的防线,如今成了潜在的缺口。   他对美国的态度也毫不含糊。刘湘滨认为,美国是否出兵取决于国家利益,而不是对台湾的所谓承诺。   他指出美军兵力部署以全球为单位,台海冲突未必会被优先处理,更重要的是美军航母面临解放军反舰导弹的巨大威胁,如东风-21D,根本无法轻松靠近第一岛链。   从过往的兵棋推演来看,美军从北美远程部署到亚洲战场至少需要1-2个月。   而台海距离大陆仅160公里,稍有延迟,战场就已定型。即便美国愿意出兵,时效上的落差也难以弥补。   这不是危言耸听,而是军事现实,刘湘滨提出不应幻想外援,台湾自身的防务体系才是根本,但眼下的状况却让人担忧。   根据台湾防务部门公开数据,2020年度防务部门主管预算为3580 亿新台币,较2019年增加175亿。   乍一看数字不小,但实际效果却不成正比,志愿役士兵出走率持续上升,2024年赔钱退伍人数已达1565人,换句话说军队在扩张预算的同时,留不住兵。   装备方面的问题更为明显,“爱国者”导弹系统被寄予厚望,但拦截率长期不足30%,在高强度冲突中难以构成有效防护,许多武器系统还停留在上世纪,难以适应现代战场。   除了军事短板,台湾的经济和能源也难以承受持久战,岛内天然气储备仅能维持11天,一旦海上通道受阻,能源将迅速告罄,石油几乎100%依赖进口,封锁一天,经济就会剧烈震荡。   更悬的是台湾对大陆的经济依赖,根据2023年台湾海关数据台湾对大陆贸易顺差高达800亿美元,占整体对外顺差的大头,台海一旦冲突,不只是战场受损,整个经济结构都会被彻底改写。   地缘政治上台湾更是孤立无援,东盟国家普遍不愿介入台海问题,公开表态“不会选边站”的国家越来越多。   就连传统盟友美国,也从未公开承诺会直接派兵介入台海军事冲突,更别说其他国家。   从历史来看台军曾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依靠美援在台海保持技术优势,尤其是海军力量一度领先。   但经过几十年发展,解放军已经实现全面反超,尤其是“八六海战”之后,台海军事主动权逐步转向大陆。   现在的解放军不仅拥有覆盖全岛的导弹打击能力,还能通过远程火箭炮和电子战系统实施联合作战,台军的防御纵深不足,根本无法支撑起长期对抗。   刘湘滨的发言,恰恰戳破了一个长期存在的幻想,只要买够武器、抱紧美国的大腿,就能挡住一切风险,这种想法不但过于理想化,甚至可能让台湾在关键时刻陷入更大的被动。   他说得很清楚,战争不是电影,不是你想打就打、想停就停的,台湾的资源有限,战争一开打,无论输赢,损失最大的一定是本岛。   与其不断加码军购,不如早些回到谈判桌上,用对话换和平,毕竟谁都不想让自己的家园,变成战场。   刘湘滨的声音或许刺耳,但不失为一剂清醒剂,他用几十年军事经验总结出的判断,不是为了引战,也不是唱衰。   而是希望岛内能看清现实,防务信心不能靠喊口号,更不能靠虚幻的期待,当家门口的局势越来越紧,冷静和清醒,才是最该坚持的底线。   信息来源: 《台军退役中将又说了真话,“绿委”急眼了》——环球网

0 阅读:0
红日观全局

红日观全局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