军国主义非理性军事策略的殉葬品”:日本战列舰“大和号” 日本战列舰“大和号”于1945年4月7日在冲绳岛战役中被美国海军舰载机击沉,沉没地点位于日本九州西南约50海里处 。 其造价为约1.38亿日元,按当时金价折算,相当于12.134吨纯金,体现了其作为当时最大战列舰的极高建造成本 。 “大和号”作为日本海军史上最大的战列舰,其服役期间的实际作用与预期战略价值存在显著落差,具体表现为: 1. 象征性威慑工具 1941年服役后长期作为“舰队精神支柱”存在,因日本海军将其视为“最后决战兵器”而极少投入实战。中途岛海战(1942年)中甚至因“保存实力”未参与主力交锋,暴露出“巨舰大炮主义”在航母时代的战术脱节。 2. 有限火力支援角色 1944年莱特湾海战期间,首次对美军登陆舰队实施主炮射击(3式对空弹),但因缺乏雷达引导仅取得“近失弹”效果;同年在锡布延海遭美军航母舰载机围攻,暴露出战列舰在无空中掩护下的脆弱性。 3. 自杀式任务终结 1945年4月“天一号作战”中,被命令携带仅够单程的燃料前往冲绳“搁浅当固定炮台”,实质是充当“海上特攻队”。最终在美军386架次舰载机围攻下被击沉,成为“军国主义非理性军事策略的殉葬品”。 4. 资源错位的典型 其1.38亿日元造价(相当于3艘“翔鹤”级航母)占1941年日本海军预算12%,但整个战争期间未取得任何决定性战术成果,反而因资源倾斜加速了日本造船工业崩溃。战后美军评估认为:“大和级的存在价值,甚至不如同期美国用同等资源建造的50艘‘弗莱彻’级驱逐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