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一名25岁的花季少女因为牙疼去看病,当医生轻轻触碰牙齿时,她的下颚骨

山有芷 2025-11-25 18:19:17

1922年,一名25岁的花季少女因为牙疼去看病,当医生轻轻触碰牙齿时,她的下颚骨居然像灰烬一样全部粉碎,仅4个月厚就不幸去世了。2年后,和她一起工作的十多名少女也相继惨死。   1917年的美国新泽西州,奥兰治市的一座仓库里充斥着一种令人眩晕的“幸运感”对于刚刚拿到工作的莫莉·玛吉亚和十几名年轻女孩来说,这确实像天上掉馅饼:不仅工资是普通女工的两到三倍,而且工作内容轻松又体面,为即将奔赴战场的士兵描绘夜光手表的表盘。   彼时正值第一次世界大战白热化,这种能够在黑暗中自发光的涂料被视为赢得战争的秘密武器,同时也因为商家关于“延年益寿”的疯狂营销,被视为一种昂贵的时尚,女孩们坐在比教室课桌还密集的工位上,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手中那支以此换取高薪的毛笔。   其实是死神发出的邀请函,当时并没有人告诉她们,那个被当作神奇保健品的“镭”,其实早就展现过狰狞的一面,早在1898年,居里夫妇虽然开启了镭的大门,但皮埃尔·居里后来甚至坦言不敢和一千克镭共处一室,担心被烧瞎眼睛剥掉皮肤。   就在女工们每天在昏暗车间里用发光颜料以此为荣时,同公司的男员工在搬运原材料时却穿着厚重的铅制防护衣,然而这种双重标准被一句轻松的谎言掩盖了,管理层信誓旦旦地告诉姑娘们颜料绝对安全,甚至“有益健康”。   为了追求画出的线条极度精细,工头还传授了一个特殊的“诀窍”:把由于反复使用而分叉的笔尖放进嘴里抿一抿,让它变尖,于是,这是一场发生在微观层面的恐怖入侵,每一次抿笔尖,镭元素就顺着舌尖混入唾液,被当作珍贵的养分吞入腹中。   可怕的生化反应随之而来,由于镭的化学性质与人体必需的钙极其相似,身体在毫无察觉的情况下犯了致命的错误,它“甚至”主动将被吞噬的镭搬运到骨骼之中,把这些高能辐射源当作加固骨头的材料砌进了身体的地基。   镭一旦安家,其长达1600年的半衰期意味着噩梦的永恒,它像潜伏在体内的微型机枪,在骨髓深处持续释放α射线,疯狂切割胶原蛋白,剥夺真正的钙质,把原本坚硬的骨骼变成了布满孔洞的酥脆饼干。   报应来得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快,这种滞后性正是最阴险的地方,最初只是牙齿隐隐作痛,或者是拔牙后的伤口无法愈合,即便像莫莉这样最早入行的资深“镭女郎”,直到入职五年后的1922年才全面爆发。   那一年的1月,莫莉只是去看个牙痛,没过几周伤口却渗出了脓血和异味,到了5月,情况已经演变得像恐怖片一样荒诞:当医生试图处理她下颌那块肿胀的牙龈时,轻轻一碰,莫莉的整个下颚骨竟然像燃烧殆尽的煤炭灰烬一样碎成了粉末。   不久后,严重的贫血和颈部扩散的巨大肿瘤夺走了这个25岁姑娘的生命,而在此时竟然还有流言蜚语将这一切归咎于受害者私生活不检点,用“梅毒”这样的诊断书来掩盖工伤的真相。   当这种惨状接二连三地发生在同个车间的女工身上时,医学界和法律界才如梦初醒,病理学家哈里森·马尔兰德介入了调查,他做了一个令世人震惊的实验:将这些不幸逝去女工的骨骼碎片放在不透光的感光胶片上。   几天后,胶片在没有任何光源的暗室里竟然自行曝光了,这一铁证说明女孩们的骨头本身已经成了发光体,而为了打赢那场艰难的官司,律师更是不得不挑战当时陈旧的法律条款,按规定工伤索赔时效仅有两年,但这群姑娘体内的“毒药”潜伏期远超于此。   最终,这场诉讼推动了美国法律史上极其重要的“发现规则”的确立,即诉讼时效应当从发现病因之日算起,而非受害发生之日,尽管赢得了每一万美元的赔偿和相关医疗费用的报销,也逼迫政府将镭中毒正式列为职业病,并出台了一系列沿用至今的劳工安全法规。   但这迟来的正义已经无法挽救莫莉和她的姐妹们,她们的青春连同身体被那个疯狂追逐利润和漠视科学伦理的时代吞噬殆尽,只有极少数像玛贝尔·威廉斯这样并未严格遵守“抿笔尖”规定的女工活到了高寿,这本身就是对那个荒谬规定最讽刺的注脚。   而在百年后的今天,当人们路过那座刻满受害者名字的纪念碑时,或许依然能从那些历史尘埃中,感受到一种至今尚未完全消散的警示,任何将商业利益置于生命之上的技术进步,最终都可能是一场代价昂贵的灾难。 信息来源:镭——救命又夺命的双刃剑 中科院物理所

0 阅读:2
山有芷

山有芷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