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比什凯克的记者会上说:“一个月又一个月,我们的军队收复的领土面积

律便利小店 2025-11-28 14:24:26

俄罗斯总统普京在比什凯克的记者会上说:“一个月又一个月,我们的军队收复的领土面积在不断增加。敌人的损失与他们能够派往前线的兵力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 10 月,乌克兰武装部队的损失达 47500 人。通过强制征兵,他们招募了 16500 人,还有 14500 人从医院康复归队。差距约为 15000 人。” 普京还说,如果有必要,战争会进行到底。这话说得不绕弯,也不留退路。结合最近的局势,不难看出,俄乌冲突已经进入一个新阶段,而这背后,不仅有军事层面的角力,更有政治与外交的较量。 乌克兰的兵员问题一直是个关键点。普京这次特别提到乌军的损失和补充之间的巨大差距,说得很直白。一个月内伤亡数远远高于补充数,意味着乌军的兵力在持续被消耗,补不上。 征兵越来越困难,这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战事僵持、社会士气下降、经济压力上升,乌克兰政府的调动能力也在削弱。 尤其是在总统选举这件事上,普京一针见血地指出,乌克兰政府推迟选举是出于对权力不稳的担忧。虽然这话来自对手阵营,但确实也道出了当前乌克兰内部政治所面临的困境。 战场上的局势也不容忽视,尤其是库皮扬斯克方向。这里曾是乌军反攻的象征,结果现在却成了被包围的点位。普京提到奥斯基尔河左岸的乌军士兵状态。 让人想起去年同样在顿巴斯地区的惨烈场景。乌军多次尝试反攻,但收效甚微,俄军虽然推进缓慢,却在稳步蚕食战略据点。 这种“稳扎稳打”的方式,不再追求闪电般的胜利,而是把对手一点点拖入泥潭。西方国家对乌克兰的支持依旧存在,但明显不如战争初期那样热情高涨。 欧洲经济吃紧,援助变得更有选择性。普京说“西方想把战争打到最后一个乌克兰人”为的就是强调这一点。他在暗示,乌克兰正在被推上前线,而西方自己却在后方观望。 这种说法虽然带有强烈的立场色彩,但也确实描述了一种现实的倾向。毕竟,不少西方国家内部都开始出现对援乌疲软的声音,民众更关注自己国家的经济和社会问题。 从历史上看,这种靠外援维持战争的模式并不少见。比如越南战争中南越就是靠美国支撑,一旦美国撤出支援,南越迅速崩溃。 乌克兰是否会步其后尘,现在还不好说,但从目前战况来看,这种可能性不能完全排除。而俄方显然已经做好了长期战的准备,不急于求成,也不怕拖延。 普京释放的信号就是,俄罗斯经济、军事、政治都已进入“持久战”模式。当然,也不能忽略俄罗斯本身的挑战。战争拖得越久,俄方的资源消耗也越大,国际制裁依然存在。 虽然俄罗斯通过能源出口等方式缓解压力,但长期来看也不可能毫无代价。不过就在这个背景下,俄罗斯仍然不断巩固对新占领区的控制。 推进政治整合和军事部署,显然是把这些地区视作不可逆的成果。普京提到与乌克兰现政府签署协议“毫无意义”,这其实是对谈判可能性的直接否定。 从俄方的角度来看,既然对方无法作出有约束力的承诺,那就没有必要谈。这种判断是否成立,得看乌克兰未来的内部政治走向。 只要泽连斯基政府对内对外都无法统一意志,俄方当然不会冒险去签一个可能随时被推翻的协议。 目前这场战争看起来没有谁能迅速分出胜负,西方支援的节奏在变。 乌克兰内部挑战在积累,俄罗斯则在暗中稳步推进。这种局面短期内难以打破,唯一可以确定的是,战场不会马上安静下来,谈判桌也不会很快摆上来。 普京那句“战争将进行到底”,不是一句空话,而是对整个西方阵营的回应。所以说,比什凯克这番话,内容不多,但分量不轻。 它不是简单的战果汇报,而是对大局的判断和下一阶段的预告。俄乌战争走到今天,已经不只是乌克兰一个国家的战争,而是全球地缘政治的一面镜子。 谁能拖得住,谁就能掌控节奏。而普京显然是打定主意要在这个泥潭里站着不动,等对手先动弹不得。

0 阅读:0
律便利小店

律便利小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