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营提案修法保障陆配参政权 赖清德叫嚣:多余 国民党拟修“国籍法”,规范陆配依法

律便利小店 2025-11-28 16:24:25

蓝营提案修法保障陆配参政权 赖清德叫嚣:多余 国民党拟修“国籍法”,规范陆配依法取得台户籍者,其公职参选及任职资格,不适用“国籍法”规定。 对此,赖清德11月28日叫嚣,“没有必要去修。目前这些修法行为跟言论,都是多余的、没有必要的,希推动修法的立委都能够三思。” 这件事的关键不只是要不要给陆配更多权利,而是围绕“陆配”这个词背后的政治敏感度。在台湾,陆配这个群体常年处于被社会放大镜检视的状态。 一方面,她们在生活上和本地民众无异,早就融入社区、参与工作、缴税育儿,甚至有不少人还在基层社区服务。 另一方面,部分人总是担心,如果开放她们参政,会不会出现所谓“大陆影响力渗透”的问题,这种担忧虽然没有明确证据支持,但在台湾政治圈却常被当成话题操作。 其实仔细想一想,这个修法提案本质上并不复杂。国民党主张的是,既然陆配已经依法拿到台湾身份证,履行了所有法律义务,那就不该因为她们原本的出生地而被剥夺参政权。 这种说法放到任何一个讲法治的社会里听,都算是合情合理的逻辑。问题是,这里不是单纯讲法律的地方,台湾的每一项政治动作背后都藏着意识形态的较量。 尤其只要和大陆两个字沾边,理性讨论立刻变成情绪拉扯。赖清德的回应也很典型。他说“目前没有必要修”,强调现行法规足够,并认定这个提案是多余的。 说白了就是不信任这个群体,也不信任推动修法的立委。从民进党的角度来看,这种态度一向是他们惯用的防御机制——凡是涉及陆配、陆生,甚至两岸交流。 只要有一点可能被解读为“统战”或“亲中”,立刻就要全面封锁,哪怕是法律上的合理调整也一概拒绝。不是说他们完全没有安全考量。 而是这种一刀切的处理方式,往往也把很多已经深耕台湾社会的陆配排除在外,造成更多社会撕裂。更有趣的是,这种法律争议其实早就不是第一次出现。 早在过去的“修法潮”中,比如“反渗透法”通过时,就已经有不少人担心法律会过度泛化,把正常的两岸交流都视为问题。 这次陆配参政权的问题,只是换了个角度又再上演一次。如果一边高喊人权、民主、平等,另一边却对特定群体设限,这种双标做法,怎么看都难以服人。 而且,放眼全球,很多国家在处理移民及其参政权问题时,其实都有制度安排,重点在于是否透明、公平、符合宪政精神。 像德国、法国、新加坡等国,对归化公民参政权的开放程度不同,但都设有合理的门槛和程序,并不会因为某个群体的原属地就直接剥夺其政治权利。 台湾如果号称是“民主灯塔”,却对陆配长期设限,不但显得制度不自信,也容易让外界质疑其民主的包容性。 更不用说,陆配群体在台湾已经超过几十万,背后牵涉到的是家庭、子女、教育、就业等一整套社会结构。这些人不是“别人”,而是已经成为社会的一部分,他们的孩子也是台湾未来的一部分。 若长期将他们排除在政治参与之外,不但不公平,也会埋下社会不稳定的种子。政治制度的设计,本该是用来融合社会,而不是制造更多隔阂。 当然,国民党的提案也不该被简单看成“挺陆配”就完事。在台湾选举政治中,任何立法动作都可能带有策略性。蓝营此举,显然也有吸引中间选民、争取大陆配偶家庭支持的考量。 但无论背后动机如何,至少它打开了一个被长期回避的问题:陆配到底是不是“我们的人”?如果答案是肯定的。 那就不该继续用模糊的法律条文限制他们表达政治意见的权利。如果答案是否定的,那就得正面回应为何在身份认同上仍有如此多的门槛。 这场争议发生在台湾即将进入选举周期的敏感节点,也不免让人联想到国际上类似的身份政治问题。比如美国长期争论非法移民及绿卡持有者的权利问题。 背后其实反映的都是国家如何在保护本土利益和维护普世价值间找到平衡点。台湾这个社会若不愿面对类似挑战,迟早也会在内部多元化趋势下,陷入更深刻的制度困顿。 所以,蓝营提案虽小,但意义不小。赖清德一句“多余”,更像是对复杂问题的简化回避。真正不多余的,是社会对身份、政治权利和公平正义的讨论。 这场争议,值得被进一步拉高层次来看待,而不是一言以蔽之。

0 阅读:0
律便利小店

律便利小店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