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资深媒体人魏开星发文写道:“历史上的中国曾因为几场战争失败而被打断近代化的进

律便利小店 2025-11-28 18:25:28

香港资深媒体人魏开星发文写道:“历史上的中国曾因为几场战争失败而被打断近代化的进程,其教训极其深刻。这就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一直强调和平崛起、国强不霸的深层原因。 现阶段正是中国完成工业化后向第四次产业革命迈进的关键节点,为了不再重蹈错过前三次产业革命的覆辙,中国努力创造和平发展的外部环境,其强军政策也是为了捍卫和平发展的环境。 不是着眼于侵略、征服及掠夺。 正因为如此,面对菲律宾这样的弱小国家一而再、再而三的挑衅,中国还是克制到了外人难以理解的程度。 同样道理,中国绝不会因日本首相说出了该国想做而不便说的话,而与其兵戎相见、大动干戈。”魏开星这段话说得一点不绕,直接把中国国际战略的“底牌”亮了出来。 和平发展,不是口号,而是吃过亏、栽过跟头之后的深刻吸取。中国在近代史上被一连串外来战争打断了正常发展轨道,工业革命的列车一开动,中国还在为割地赔款焦头烂额。 几次擦肩而过,实在是代价太大,从鸦片战争到甲午海战,再到八国联军,这些伤痕不是用“历史教训”四个字就能带过的。这也正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格外强调和平崛起的根本原因。 和平并不等于软弱。魏开星提到对菲律宾的态度,其实就戳中了一个很现实的问题:面对挑衅,中国为什么选择克制?从去年的仁爱礁事件到今年菲律宾频繁在南海问题上制造摩擦。 外界看起来中国“话多手少”,但其实背后有更大的战略考量。南海不是简单的地理纠纷,而是牵一发动全身的战略前沿。中国不是不能硬碰硬,而是不愿意打乱当前的发展节奏。 因为现在正是中国从制造大国向科技强国转型的关键阶段,任何形式的军事冲突,都会打乱节奏、拖慢速度。从官方通报和外交部的声明来看,中国对于南海问题的态度一直是明确的。 有理、有节、有力。不主动挑事,但也不怕事。菲律宾之所以敢不断试探,其背后显然有外部力量撑腰。而中国不轻易动怒,是因为明白,不管对手是谁。 真正的对手从来不是眼前的船只和礁石,而是那只在后面指挥的手。所以中国把更多精力放在通过外交、执法和舆论战三方面稳住局势,尽最大可能不给对方制造借口,也不给外界口实。 魏开星还点到了一个容易被忽略的关键词,那就是“第四次产业革命”。从人工智能到新能源,从高端制造到空间探索,这一轮科技突破,谁站上了浪潮顶端,谁就掌握了未来。 而中国已经在多个赛道实现了从跟跑到并跑甚至领跑的转变,比如高铁、新能源车、5G应用等,都是实打实的成绩。 这个时候如果因为一时冲动被卷入区域冲突,甚至引发更大范围的危机,那可真是给别人递刀子、自己割肉。 再看日本那边的动静,虽然表面上很克制,但日本近几年在防务政策上的变化其实不小,不仅修改了安保相关法律,还不断加强与美国和其他西方国家的军事合作。 从北海道到宫古海峡,日本在战略部署上的动作越来越频繁。但中国为什么没有因而动怒?其实答案和对菲律宾一样,战略大局决定战术应对。 不管日本首相说什么,哪怕再挑衅,中国都清楚,真正的较量不在嘴上,而在手里有没有硬实力和发展韧性。从国际局势看,乌克兰战争和巴以冲突就像一面镜子,谁都能看到。 一旦战争爆发,无论谁赢谁输,最后都是两败俱伤。乌克兰的工业体系几乎被摧毁,巴勒斯坦的民生一片凋敝,这种代价,换来的不是胜利,而是几十年都难恢复的沉重。 中国肯定不想走这条路。中国今天的发展成果来之不易,谁也不愿为了虚荣心或者外在压力,把这些成果拱手让人。 当然,强军不是为了打仗,而是为了不打仗。中国一再强调国防现代化,不是要去当“世界警察”,而是为了确保在关键时刻能有效遏制战争、震慑挑衅。 解放军演训的频率高了,海空力量的存在感强了,这些都是在告诉世界,中国愿意和平,但不惧冲突。真正能守住和平的,不是口号,而是实力。 从历史到现实,从区域到全球,中国的战略逻辑其实非常清晰:别人怎么说是一回事,自己怎么做才最重要。魏开星这番话表面平实,其实字字见血。 中国在这个节点上,不但不能被带节奏,更不能分心走偏。和平崛起不是妥协,而是深思熟虑后的主动选择。不打仗,是为了能把时间和资源花在更值得的地方。 比如让科技更强、经济更稳、国民生活更好。所以,面对挑衅能不动怒,这不是“看起来很温和”,而是“心里有大局”。真正厉害的不是谁嗓门大,而是谁能把局势稳住,还能把发展搞上去。 这才是今天的中国要走的路。

0 阅读:0
律便利小店

律便利小店

感谢大家的关注